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十四五”時期的教育路如何走,關系千家萬戶。未來5年教育發展的大方向是什么?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如何向高質量邁進?如何落實學生減負?優質均衡還有多遠?
3月3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教育部副部長宋德明介紹深入貫徹“十四五”規劃,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也回應并解讀這些民生熱點。
關鍵詞:立德樹人
下大力氣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宋德明介紹,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過程中,堅持“一個標準”,構建“兩個體系”,深化“三全育人”,落實“五育并舉”。
宋德民指出,堅持“一個標準”,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構建“兩個體系”,一是大中小一體化的思政工作體系,二是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體系。深化“三全育人”,就是深化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落實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下大力氣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受教育年限
力爭把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
“在‘十四五’末期,國家力爭把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意味著2025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達到高中二年級以上的教育程度,這對于建設現代化國家、建設教育強國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劉昌亞說。
勞動年齡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概念統計的是16-59歲的勞動力受教育狀況。現在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較高,達到13.8年,進入到高等教育階段,勞動年齡人口由于存量大,現在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8年。
劉昌亞介紹,為實現2025年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3年目標,重點從三個方面推進:
第一,繼續提高教育普及水平。要進一步提高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進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普及水平。“十三五”時期中國高等教育歷史性的進入到了普及化階段,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4.4%。到202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力爭提升到60%。
第二,不斷提高質量。義務教育要做到優質均衡,特別是要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平均受教育年限是一個量化指標,質量、結構同樣重要。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為國家培養更多適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要推動高等教育分類管理,在結構不斷優化過程中使得人力資源開發水平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第三, 不斷提高存量勞動者的人力資源開發水平。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制度、政策和措施來完善,努力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關鍵詞:減負
任何競賽項目均不得作為中小學招生入學依據
對于“奧賽”改頭換面在一些地區卷土重來的現象,呂玉剛特別強調,任何競賽項目包括獲獎成績,均不得作為中小學招生入學依據。要深入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規定和“公民同招”政策,嚴禁中小學招生入學與任何形式的社會競賽掛鉤,堅決斬斷這種利益鏈。
2018年,教育部出臺了《面向中小學生的社會競賽管理辦法》,從2019年開始審核并面向社會公布競賽名單,嚴格控制競賽項目數量。從原來的105項減至35項。全面取消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類競賽項目,進一步突出了素質教育導向,現有的5項奧賽(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只面向高中階段學生,不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
接下來,要嚴格按照競賽項目管理規范和舉辦方的承諾,加強競賽項目的全過程管理,保障競賽項目依法依規舉行。對沒有經過審核通過的競賽活動加大查處力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嚴禁中小學校、社會培訓機構組織中小學生參加違規競賽活動。
此外,對于社會關注的學生校外培訓負擔問題,呂玉剛也作出回應。“對校外培訓機構,將堅持依法治理、綜合施策,嚴格落實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要求,從嚴審批培訓機構,強化培訓內容監管,創新收費管理方式,規范培訓行為,嚴肅查處違法違規培訓行為,切實維護廣大家長和學生的合法權益。對義務教育學校,要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規范作業管理,提高作業設計水平,嚴格控制書面作業的總量。要進一步增強課后服務供給,保障課后服務時間,特別強調課后服務的時間要和當地正常的下班時間相銜接,進一步豐富課后服務內容、提高課后服務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和學生的需要。”呂玉剛說。
關鍵詞:隨遷子女
繼續推動入學降門檻,擴大城鎮學位資源
“2020年,85.8%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或者享受政府購買學位的服務,這個比例和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在公辦學校就讀的比例是大體相當的。”呂玉剛說。
下一步,一是繼續推動入學降門檻。重點推進特大城市和人口流入重點地區進一步完善入學政策,切實做到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能夠應入盡入。二是進一步擴大城鎮學位供給。要著力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合理布局城鎮義務教育學校,進一步擴大城鎮學位資源。進一步完善政府購買學位政策,特別是將隨遷子女占比比較高的民辦學校優先納入政府購買學位范圍。三是切實加強對隨遷子女的教育關愛。要指導各地建立隨遷子女關愛幫扶機制,在情感上、學習上、生活上給予關心和幫助,使這些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學校的學習生活,促進他們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階段教育
如果一個縣的高中發展不好,這個縣的基礎教育很難發展好
確保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2%以上,這是“十四五”期間的工作目標,進一步提高國民受教育水平,更好地服務國家的人才戰略。
呂玉剛表示,高中階段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地位。下一步一是聚焦鞏固提高普及水平。持續擴大高中階段教育資源,積極化解普通高中大班額。
二是進一步加強縣域普通高中建設。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強調要加強縣域高中建設,極其重要。縣域高中對于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帶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至關重要。要專門研究制定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從優化結構布局、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政策保障等方面發力,全面提升縣中的辦學水平。如果一個縣的高中發展不好,這個縣的基礎教育很難發展好,所以必須把這個龍頭建設好。
三是進一步規范普通高中的招生秩序,強化招生管理工作。要進一步科學編制普通高中招生計劃。要落實“公民同招”要求,堅決制止違規跨區域掐尖招生行為。
關鍵詞:職業教育
培養大規模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最近教育部印發了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新版目錄如何對接“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有哪些具體規劃?
“這次的調整幅度很大,中職層次調整了61.1%,高職專科層次調整了56.4%,職教本科層次調整了260%,主要是新設了167個專業。”陳子季表示,總的來說,從三個方面來服務對接“十四五”的高質量發展。
第一,這次修訂突出了“全”。我們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對接現代產業體系,用“三級”分類,設置了19個專業大類,97個專業類,1349個專業,其中中職358個、高職專科層次744個,高職本科層次247個,全面覆蓋了國際通行的41個工業門類以及我們國家最新發布的新職業。
第二,這次修訂突出了“新”。深度對接新經濟、新業態、新技術、新職業,促進職業教育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
第三,這次修訂突出了“特”。一體化設計培養體系、系統化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是構建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新版《目錄》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律,堅持系統觀念、前瞻思維,第一次一體化設計了中職、高職專科層次、高職本科層次專業,培養目標和規格是逐級遞進,課程深度也是逐層增加,人才定位也是有機銜接的。
關鍵詞:高等教育
服務新發展格局和高質量發展,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加強“雙一流”建設高校基礎研究和協同創新能力建設。教育部如何規劃?
“‘十四五’期間,高校科技工作要以服務新發展格局和高質量發展為主攻方向,以提升原創能力為導向,加快構建高質量高校科技創新體系,著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頂尖學科。”宋德民表示,要著力加強基礎研究,深入推進“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完善前沿科學中心布局建設,組織高水平研究團隊開展前瞻性基礎研究。要著力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供給能力,建設一批集成攻關大平臺。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關鍵領域組織集中攻關。還要著力深化科研評價改革,深入貫徹落實破除“SCI至上”和提升專利質量等文件精神,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全面增強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能力,為建設世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
對于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吳巖表示,下一步主要做6件大事:
一是要建平臺。要在西北、西南、中部三大區域分別布局建設高等教育的創新綜合平臺,共建共享優質的教育、科研、人才資源。
二是要推集群。以西安、蘭州為戰略支點,要發揮高水平大學的龍頭作用,帶動引領西北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要以重慶、成都為戰略支點,發揮高水平大學和高等教育集群的集聚溢出效應,打造西南地區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橋頭堡。
三是要優結構。要支持中西部高等學校聚焦區域發展急需,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加快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打造特色優勢專業,升級改造傳統專業,淘汰一批不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
四是要強協作。要加大東部高校對口支援西部高校的工作力度,建立東中西部高校全國性對口支援的對接平臺,精準實施對口支援。
五是促共享。要深入推進“慕課西部行計劃”,加大對西部高校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供給力度。
六是惠民生。要持續推進農村定單定向本科醫學生的免費培養工作,每年為中西部鄉鎮衛生院培養輸送6000名以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醫學人才。
關鍵詞:教師教育
建立開放、協同、聯動的教師教育體系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建立高水平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教育部要如何實現現代化和高水平這兩個目標?
宋德民回應:“‘十四五’時期將聚焦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建立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優質中小學幼兒園為實踐基地,開放、協同、聯動的教師教育體系。”
一是提升層次。實施新時代強師計劃,加大對師范院校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建設一批國家師范教育基地,進一步發揮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公費教育示范引領作用。教育碩士、教育博士授予單位及授權點向師范院校傾斜,大力推動研究生層次教師培養。啟動國家優秀農村教師定向培養計劃,為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定向培養高素質農村教師。
二是協同創新。建設國家教師教育改革試驗區。鼓勵支持高水平師范院校建立教師教育協同創新平臺。支持與地方師范院校教育科研合作、課程資源共享、教師教育師資隊伍共建。深入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和“國培計劃”,推動教師培養培訓模式改革。
三是嚴把質量。持續推進師范類專業認證,開展全國師范類專業質量監測。深化師范院校評價改革。(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林煥新 歐媚)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