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由于疫情原因異常艱難,但去年重慶本地和我們學校的畢業生就業情況都高于預期。”提起就業,全國政協委員、重慶理工大學校長杜惠平不再像去年那樣愁容滿面,“國家疫情防控做得這么好,加上今年已經是有準備之仗,應該說更有信心。”
2021屆高校畢業生總規模909萬人,再創新高。疫情防控常態化、2020年尚未就業人員疊加、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等,讓就業工作面臨諸多挑戰。今年就業形勢如何?怎樣進一步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記者就此采訪了代表委員。
多方聚力
拓寬就業渠道
“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2021年的就業目標。
高校畢業生就業是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2021屆全國高校畢業生同比增加35萬人,安徽同比增加0.67萬人,總量再創新高。”全國政協常委、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李和平表示,目前國內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逐漸向好,給高校畢業生就業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形勢依然復雜嚴峻。
“目前,就業工作還存在結構性矛盾。”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注意到,從單位性質上看,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和黨政機關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首選,到民營企業就業意愿一般;從地域上看,畢業生到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就業意愿較高,到西部、東北地區就業意愿一般。
調查數據也顯示,2020年,超過三成的應屆畢業生將國企作為理想單位,而街道、社區、鄉、鎮、村等基層崗位選擇人數相對較少。
李和平認為,要進一步挖潛拓展政策性崗位。建議組織、編制、人社等方面要科學合理調整和落實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招聘應屆高校畢業生政策,增強具有基層一線、小微企業等工作經驗畢業生的報考積極性。
“提高青年基層工作者的職業認同感和獲得感是關鍵。”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施大寧表示,基層單位應完善和落實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和職業發展路徑,將高校畢業生納入當地人才政策扶持范圍,對符合條件的提供住房、醫療、落戶等支持,做好高校畢業生的關愛服務,解決基層服務期滿后人才流失問題。
“廣袤的鄉村正是涉農專業畢業生可以大有作為的地方。”全國人大代表、甘肅農業大學教授馬暉玲認為,涉農高校要引導學生不斷堅定扎根基層的信念,積極引導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工作,鼓勵畢業生到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等領域就業創業。
創新手段
強化就業指導服務
如何提升就業服務實效,幫助畢業生找到“好婆家”,是擺在每所高校面前的重要課題。
去年,學校成功打造“就業文化節”,讓全國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鄭亞莉意識到,必須激發學生、學校、企業等多元主體的參與熱情,推進學生職業精神內化及就業力提升的融通融合。
“要在產教融合的框架下設計、組織和實施就業指導與教育系列活動,打造出契合高職學生需求的就業文化品牌,將就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融入其中,讓學生從就業指導到求職技巧再到企業實踐,實現遞進式成長。”鄭亞莉表示。
“要持續推進職業生涯教育。進一步完善課程講座、團體輔導、個體咨詢三位一體的職業生涯教育體系,通過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實現學生優質、滿意就業,有效助力學生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趙長祿說。
采訪中,不少代表委員表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信息渠道不通暢是影響就業的一大因素。
李和平建議,加快完善智慧化市場化的就業服務機制,創新對接方式,構建部、省、校和人社、教育、高校、企業一體化聯通共享的就業信息服務系統。分層多元、高質量地舉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省級綜合市場、校園市場和網絡招聘市場,打造本省特色就業服務市場品牌。
“學生不跑腿,信息來跑路。”全國人大代表、揚州大學校長焦新安認為,要積極推進就業指導與服務信息化,健全線上就業標準化流程,提升精準服務效率,及時開辟網上簽約、企業宣講、在線面試等線上“一站式”全流程服務,實現就業工作“無死角”。
施大寧則建議,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等新興媒介,建立起一個基層就業數據庫,切實解決大學生基層就業信息知曉度不夠的問題。
關口前移
融入育人全過程
鄭亞莉曾向全社會呼吁為高職學生掃除就業歧視并成為熱點新聞。她說,過去一年,充分感受到社會各界給予高職畢業生就業的高度關注,高職院校在充分把握發展機會的同時,要主動對接區域經濟轉型升級,不斷強化內涵建設,調整學科結構,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李和平建議,加快設立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步伐,推進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從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環節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促進畢業生知識技能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有效對接。
“要準確把握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對一流人才的需求,根據就業重點單位目錄,建立相對穩固的人才輸送通道,積極推進大學生進工廠、進企業、進政府的實習見習工程,加大到單位走訪體驗活動,為國家輸送更多創新人才。”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張煒說。
焦新安建議,加強課程主渠道建設,從大學一年級起,開設貫穿學生在校全過程的就業指導必修課程,課程內容聚焦就業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畢業生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現代化國家建設新征程,主動投身國家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就業。
“應當避免政策上‘一刀切’的思維定式,支持不同定位、不同類型高校培養適應地域差異化發展階段和國內國際多樣化行業產業的各種人才。”杜惠平提醒道。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