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風生
如要對這名優秀碩士畢業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其在讀研期間所發表的SCI論文。
《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9月6日,多家媒體發布的以此為題的報道,引發輿論關注。這篇報道的導語是:“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近日這樣一則消息將國內學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學術重鎮西安交通大學。
然而,除了在導語以及文中有“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之外,整篇報道其他地方都沒提及究竟是誰建議。雖提到電氣學院,但并不明確是其導師,還是論文答辯委員會,或學院學位委員會的建議。也不見該校學位委員會對此建議有何看法。因此并不能確定這一建議是正式且已納入相關程序的,還是只是在媒體報道時提及。
確定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離開學術標準與規范的媒體建議,除了博眼球外,還會誤導學術評價標準。
在我國大學辦學實踐中,有碩士生因畢業論文被答辯專家認為達到博士畢業水平,進而建議授予博士學位的美談,但似乎還沒有在碩士求學期間發表論文多,就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的先例。期刊發表論文和學位論文,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授予博士學位需基于學位論文,而不能由期刊發表論文替代。也就是說,如果對這名優秀碩士畢業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SCI論文。但從媒體報道看,這位應屆碩士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主要就是因其發表了16篇SCI論文。這就存在一個問題,期刊發表論文,能替代進行系統研究的學位論文嗎?
近年來,我國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對發表論文有要求,且將其作為學位論文答辯的前置條件,這不但讓社會輿論誤解平時發表論文比學位論文重要,也引導很多學生為此耗費大量精力。
而實際上,要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對于碩士研究生來說,主要是提高課程質量;對于博士研究生來說,則主要是嚴把學位論文質量關。這也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普遍做法,而不要求其在讀期間發表論文。
我理解很多網友會把碩士求學期間就發表16篇SCI論文的學生稱為“大牛”,但這只是論文發表角度的“大牛”。我國還有讀博3年發表46篇論文的“高產大牛”。對于學生本人來說,這無可厚非,這也是他們刻苦學習、勤于寫作的結果。但對于學校的教育管理和評價來說,則應堅持學術導向,不只重視學生論文的發表,更要重視論文質量,尤其是學位論文的質量。
我國當前正在推進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取消讀研期間發表論文的要求,這是正確的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高校和社會輿論,都需建立新的論文觀。
一名學生在讀期間發表論文,是其自主選擇,也可作為評優、升學的一方面指標,其科研精神也值得學習。但學校應做到不以論文發表論英雄,要緊抓培養的核心環節。如果是破格授予博士,那一定是他撰寫的學位論文達到授予博士學位的要求,而非發表了多少篇SCI論文。
□熊丙奇(教育學者)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