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甘肅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官方微信日前發布的消息,“辣條”是高油、高鹽、高添加的調味面制即食方便食品,經常食用不利身體健康。為使青少年茁壯成長,決定在全省所有校園及周邊200米范圍內,禁止銷售“辣條”。
今年的央視“3·15”晚會,曝光了一些辣條企業生產存在衛生臟亂差、加工流程不規范等問題。目前多個地方的市場監管部門都開展了治理行動。甘肅所出臺的在校園及周邊200米范圍內禁售“辣條”的政策,可以看作是一種關聯治理。事實上,鑒于辣條等“五毛食品”所普遍存在的質量問題,及其本身不利于未成年人身體健康的特點,近年來,多地都明確校園內商店不允許銷售辣條,此次甘肅將范圍擴大到學校及周邊200米范圍內,算是一種政策上的加碼。
不過,政策的執行效果還有待觀察。一來,此一政策本身可能面臨爭議,如若是完全合法合規的辣條產品,在無法律明確規定下,統一禁售是否合理?二來,200米范圍內禁售,既需要有嚴格的執法保障,也難免產生另一個問題——200米范圍外,是否就可以放松監管?這類問題和爭議所對應的一個本質問題是,保障校園食品安全,還是應多一點源頭思維。
校園食品安全從廣義上可分為兩部分。一是校園內,包括學校食堂和學校商店,它給學生供應的食品,應該從源頭上保障安全。要實現這個目的,就必然需要將一些校園食品安全的保障機制落實,比如,提升學校食堂運行的透明度,包括招投標信息以及日常的內部管理的公開等。
日前召開的全國校園食品安全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也提出,學校食堂推行“明廚亮灶”的比例今年要達到70%,讓民眾隨時可以進行“看得見”的監督。另外,像實施多年的校長陪餐制也應不打折扣地落實。總之,校園食品安全,要多以公開換公信、換安全,徹底壓縮黑箱操作的空間,讓社會、家長能夠有更多的參與、監督渠道。
校園食品安全的另一方面,則是學校周邊乃至整個未成年人所面臨的食品安全環境。以辣條等“五毛食品”的生產、銷售為例,盡管近年來多地都對“五毛食品”展開了市場檢查、治理行動,但由于基本都限于市場末端,所以效果并不是很突出。這方面既需要多部門的聯動共治,也需要追溯到生產的源頭。要從源頭上予以規范,顯然不能只依賴于分散的市場監督。
關注學校周邊的食品安全問題,尤其要重視城鄉接合部及更廣泛的農村市場。今年1月,在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部門共同評選的“2018年十大消費侵權事件”中,“農村里的山寨貨”現象位列其中,尤其是小食品類的傍名牌現象頗為突出,這些都直接與學生食品安全息息相關。針對此一問題,就需要加快填平城鄉之間的市場監管和執法鴻溝,不能讓農村成為假貨的傾銷之地。事實上,校園食品安全也宜放到整個社會的食品安全背景下來審視,只有食品安全的大環境徹底改善,校園食品安全才能獲得更有力的保障。當然,在治理序列上,校園食品安全理當更應該引起重視,并加以著重解決。
維護校園食品安全,說難也難,說易也易。“難”表現在,它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諸多社會治理的環節,必須多個部門、多個系統聯動才能展現高效;“易”表現在,當前有關校園食品安全的措施、規定并不少,目前最需要的是要嚴格執行。不過在總體上,它誠然需要治理末端的發力,但也更有賴于源頭上的堵漏、預防,真正建立并執行好校園食品安全保障的長效治理機制。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