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齡津貼的初衷是展現(xiàn)社會對教師職業(yè)的尊重,隨著公眾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教齡津貼也該隨著名義工資的提高而提高,不該“原地不動”。
據(jù)媒體報道,針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1235號“關于進一步提升教師獲得感、幸福感、尊嚴感的建議”,教育部近日在其官網(wǎng)公開了相關答復。其中,對于“提高教師教齡津貼標準”的建議,教育部稱這有利于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接下來“將繼續(xù)努力爭取”,積極配合做好相關工作。
1985年,國務院工資制度改革小組和原勞動人事部聯(lián)合頒布了《關于教師教齡津貼的若干規(guī)定》。對教齡津貼標準規(guī)定為:教齡滿5年不滿10年的,每月3元;滿10年不滿15年的,每月5元;滿15年不滿20年的,每月7元;滿20年以上的,每月10元。
每月10元的教齡津貼,在工資結(jié)構(gòu)中已經(jīng)很難用“微薄”來形容,甚至可以說是形同虛設。國家設立教齡津貼的初衷是為了體現(xiàn)對教師職業(yè)的特殊尊重,當時教師工資普遍只有每月幾十元,每月3-10元的教齡津貼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激勵作用。時過境遷,這樣的標準竟然“堅守”了30多年,不時引發(fā)網(wǎng)友尤其是教師議論。
或許有人會說,既然目前教師工資已經(jīng)普遍每月三四千元,教齡津貼失去了其應有的功能,何必再糾纏于是否提高?如果嫌每月3-10元的教齡津貼不好看,還不如索性取消。
殊不知,教齡津貼具有物質(zhì)鼓勵和精神激勵雙重含義,當然不能置之不顧甚至草率取消。教齡津貼是國家對教師的一種補貼,是為鼓勵中小學校和中等專業(yè)學校、技術學校的教師、幼兒教師長期從事本職業(yè)發(fā)給的一種崗位津貼,彰顯了社會對教師群體的尊重和敬意。設立之初,曾對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調(diào)動教師工作積極性發(fā)揮了較大作用。
如今,教師工資早已今非昔比,但教齡津貼依舊可以發(fā)揮彌補職稱工資弊病的積極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設立教齡津貼依然是社會對教師重視的體現(xiàn),也符合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律。
眾所周知,職稱級別不同的教師,工資差距很大。在很長一段時期內(nèi),職稱評聘除了教師的資歷之外,更有賴于教科研成果。基于基礎教育的特點,很多一心搞教學的老師,因為對教科研的投入不足,常常會在職稱評聘時吃虧。
有識之士提出可以借鑒某些不評職稱的國家和地區(qū),適當考慮依據(jù)從業(yè)年限和工作量來核定教師的工資。如果教齡津貼能水漲船高,與教師工資同比例增長,教師也不至于為了漲工資而拴在評職稱一條繩上,而長期在一線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在待遇上也能有所體現(xiàn)。
目前比較受認可的建議是不采取固定數(shù)額的方式,而是依據(jù)社會整體物價水平或教師基本工資的數(shù)額,建立一個按比例協(xié)調(diào)聯(lián)動的辦法,規(guī)定一個合適的百分比,隨著其他津貼、補貼的增長而增長,按當?shù)亟處熽犖槠骄べY增長幅度提高。
即便不考慮這些,如果還保留教齡津貼這項給教師的福利待遇,那在這30多年翻天覆地變化后的今天,3-10元的教齡津貼的確也該漲漲了。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