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某高校大二古代文學課期末考試的幾道考題引發網友熱議,包括“結合本人姓名,論證《西游記》是自己所寫”等各種奇葩題目,被網友們戲稱為“神仙考題”。出題人認為,題目雖然有別于傳統試題,但都需要聯系名著原文,從學生的答案中能看出專業水平。
所謂“花式”作業和“神仙考題”,是區別于傳統考試而言的,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創新性,沒有固定答案,不單純考查知識的記憶,還有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專業知識進行綜合考查。顯然,這是一種進步,但進入輿論場后,引發的關注度之高,恐怕超出了出題者和學生的想象。
事實上,類似的探索近年來多有出現,有正面的,也有嘩眾取寵的。筆者以為,那種把教師頭像印在試卷上,要求學生挑選某某老師是任課老師的“奇葩”題目,就是劍走偏鋒。當老師和學生陌生到如此地步,或者說當學生逃課嚴重到不認識任課老師時,該檢討的應該是老師,而非學生,該反思的是課堂教學秩序,而非指責學生對待學業的敷衍態度。這樣的教師所教的課程恐怕有“水課”嫌疑。
相比之下,“結合本人姓名論證《西游記》是自己所寫”“主持一個飯局,請《聊齋志異》中的人物吃飯”“杜麗娘游園,幫杜麗娘發朋友圈”等題目,就比較高明,指向明確,跳出了單純考查文學知識的范疇。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挑戰性和吸引性,自然能對學生的課堂學習產生指引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最終達到學生刻苦讀書學習和教師潛心教書育人的有機統一。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不久前指出了“金課”和“水課”的區分標準,“兩性一度”是“金課”標準,即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反之,“水課”則是低階性、陳舊性和不用心的課。筆者以為,有必要為高校的“花式”作業和“神仙考題”劃定一個標準、一種界限,既鼓勵支持開放性試題,又不一哄而上,既要肯定內核創新、內容導向的創新,又引導教師學生不為創新而創新,否則背離了學生專業能力考查的初衷,自然達不到打造“金課”的目標。
應明確的是,無論是外部環境,還是當下學生個體特點,都為高校課堂教學提出了極大挑戰。那種無法吸引學生,或者教師不把教學當作本分的做法,最終只能被淘汰——要么被時代淘汰,要么被學生淘汰。君不見,某“知名學者”敷衍教學和對學生不負責任,就被大學除名了嗎?
“花式”作業和“神仙考題”倒逼高校的教學模式和課堂模式改革,也是努力打造高質量課堂教學的嘗試,在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課堂環境的同時,教師和學生也成了學習共同體——不僅幫助學生更多深入課堂,也使學生業余學習有了更大動力和挑戰,自然有助于專業能力的提升和綜合素養的提高。
教學質量不是簡單地以課堂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評判標準,而是將知識轉化為學生的智慧和德行所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應達到的期望目標之程度。這是考量命題“花式”作業和“神仙考題”的重要標準。就大學來說,考試要體現出課程的覆蓋面,要有深度和梯度,保證能多方面、多角度對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水平的測試。因此,“花式”作業可以在部分課程上使用,但也要保持在一定限度。簡單地說,就是不能庸俗化,不能嘩眾取寵,不能背離考查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目標,否則得不償失。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朱四倍)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