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篇名為《22歲男孩留學兩年敗光200萬,回國后成“巨嬰”!吃飯還要奶奶喂……》的新聞在輿論場廣泛傳播。說的是哈爾濱22歲小伙晨宇,從小性格孤僻,不愿與人交流;出國留學,兩年敗光200萬元卻連預科都沒畢業;回國后到大專院校求學,不到兩個月就棄學回家;與游戲為伴,僅剩下的交流就是向家人要錢,甚至,吃飯還要奶奶喂。
讀了整篇報道,晨宇活脫脫一個缺乏自立,只知索取不知奉獻的巨嬰形象。加上“留學兩年敗光200萬”的關鍵詞觸發,更是為他增添了一個敗家形象。
22歲的小伙,貨真價實的成年人,還出國喝過洋墨水,現在卻混成生活幾近不能自理的“死宅族”,真的是挺“杯具”。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可以肯定,晨宇以后的生活將更加糟糕。父母有錢也無法彌補這種性格的缺陷。
講述自己兒子的成長經歷時,晨宇的母親無奈哭泣。這位母親的淚水,其實是為自己育兒失敗而后悔莫及。按照她的說法,在兒子小時候,她就發現其性格孤僻,但“并未引起警醒”;兒子在國外留學之路不順,她事后才發現“兒子并不適合留學”。由此可見,她對兒子的教育,貌似只有一途,那就是無限滿足其需求。這種縱容并不是教育,而是一種被動型給予,這恰恰將兒子導向一條非正常的成長之路。他沒有對兒子進行正確評估就將其送往國外,也完全是不負責任的決策。
先有糊涂家長,才有“巨嬰”子女。這些家長往往以為花高昂的價格就可以買到最好的教育,結出最豐碩的果實,但恰恰忘了,教育不是錢堆積出來的,需要陪伴,需要忍耐,也需要以身作則的價值觀引導。所以,在評價這個“留學兩年敗光200萬”的年輕人時,不能忽略了這背后有一個失敗的家庭、一對失敗的父母。
兩年敗光200萬的留學生可能是個案,但以為花錢即教育的父母卻不知凡幾。現實生活中,不知有多少父母也是這種思維,以為花了錢,將孩子交給別人來教育,就可以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子女,但這往往只是徒勞。教育兒女如同栽培莊稼,不是春天播種就可以秋天收獲,而是需要親自澆水除草。多花點錢買些肥料自然效果更好,但若以為就此可以一勞永逸,那莊稼也是養不大的。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