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培訓既要全覆蓋保“量”,又要重實效保“質”,應該說,教師們的期待很高,而培訓從業者面對的挑戰很大。目前,“互聯網+”在各個傳統行業早已展露鋒芒,充分展示了其在優質、開放、個性、創新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教師培訓與“互聯網+”的牽手勢在必行。在“互聯網+”的背景下,中國的教師培訓正在發生著變化,雖然大量工作還只是處于研究與探索階段,但“互聯網+”的技術潛能和其他領域的成功實踐,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和梳理出教師培訓的新風向。
“互聯網+”促進教師培訓創新發展
“互聯網+”,不再是傳統的、基于Internet的互聯網,而是加入了移動網絡、物聯網絡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超能”網絡。因而,“互聯網+”中的“+”并不是數學意義上的簡單相加,而是化學意義上的化合與新生,是促進教師培訓創新發展的催化劑。
移動網絡將促進培訓生態的結構重塑。移動網絡與傳統網絡的結合,首先徹底打破了教師培訓在地域和資源上的局限性,突破了培訓時間、地點、內容和人數的限制,不但使正式學習更為靈活、方便,也使得非正式學習的能量與意義不容小覷;其次,分布式的網絡拓撲結構,順應了讓學習者(教師)唱主角的培訓理念,讓去中心、去權威的結構重塑有了強大的環境保障——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培訓師與學習者(教師)可以享有同樣的技術權限,也就創造了不同于傳統教室的地位暗示,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多的作為空間。
物聯網絡將促進培訓場景的流暢銜接。很多研究表明基于真實場景的學習,更能培養成人的實踐智慧,因而教師培訓越來越多地呈現出混合學習的樣態,培訓場景經常需要在在線與離線、入境與離境之間進行轉換。傳統網絡只能收集在線數據,雖然學習的人可以在不同場景轉換,學習的數據則會出現斷流。隨著物聯網的發展,信息系統逐漸可以通過傳感技術自動獲取自然和實物信源,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機制實現對外部物體的直接控制,這就使得數據的采集不再局限于在線情境,還可以對教學實境中的數據進行自然采集、真實記錄與統整分析,為培訓場景全方位的流暢銜接創造了條件。
人工智能將促進培訓服務的精準與個性。我國的教師培訓具有大規模特征,數以萬計教師參與的在線培訓,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在這一背景下強調精準與個性,挑戰巨大,人工智能將是應對這一挑戰的利器。建立在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基礎上的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都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隨著對教師學習研究的深入,它在教師培訓領域也大有可為,可以從培訓需求、培訓目標、培訓過程、培訓評價等各個方面形成智能診斷、評估與指導體系,支持大規模背景下的個性化學習。
融合了移動網絡、物聯網絡、人工智能的“互聯網+”,勢必會在管理模式與培訓模式等方面幫助教師培訓突破瓶頸,帶來質的變化。
“互聯網+”打破教師培訓管理瓶頸
當前教師培訓管理最大的瓶頸是沒有建立起一個有效激發各方積極性的動力機制。所謂動力機制,是指在某一個項目的運行過程中,不同的利益主體與不同的動力來源相互關聯所形成的關系,一個良性的動力機制將有助于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下,培訓體系是封閉且自上而下傳遞的,只有被政府認可的機構才能夠提供培訓課程(項目)。在這種模式下,各方在追求高質量方面的動力不足:對于培訓提供方而言,進入認可范圍的機構,因缺乏競爭,且課程的具體質量不是專家短時間內就能判斷出來的,所以更愿意花時間在宣傳包裝上。對于學習者而言,他們的學習需求沒有被充分發掘,而對于角色越來越精細化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的成人學習者而言,指定的學習內容往往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意愿。對于政府而言,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其目的就是要為教育變革準備高質量的師資,而由于上述諸多原因,無法取得預期的社會效益。
“互聯網+”的介入將有助于打破傳統教師培訓的管理瓶頸,進而創新和重塑新的動力機制。
“互聯網+”使“教育淘寶”成為可能,而“教育淘寶”又能給所有培訓提供者以平等競爭的機會。在“教育淘寶”中,學習者可以利用網絡學習、討論與分享,也可以創造與銷售資源。配合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學習者創造資源的技術門檻極大降低,將會形成強大的草根力量。“教育淘寶”將激發各利益相關方的動力:首先,學員的動力在于可以選擇到高質量的心儀課程,還可參與到對課程的評價之中;培訓機構的動力在于必須通過提升質量贏得學員的青睞,從而形成質量-收益-聲譽的良性循環;優秀教師的動力在于可以生產新的課程并因此獲得相應收益。當所有利益相關方的努力方向都聚焦到“提升質量”上時,政府所期待的社會效益自然也就提升了。
“互聯網+”使自適應推送成為可能,而自適應推送又能為個性化學習提供科學管理的保障。在教師可以在網上自由選課后,如何幫助教師提升選課的自主性、科學性和針對性就成為另一個管理難題。自適應推送是可行的技術解決方案,它的特點是動態、診斷和智能,內嵌了自適應推送規則的培訓管理系統,可以根據學習者的學科、學段、學習軌跡、學習風格與能力現狀等動態調整課程推送內容,為學習者推薦最適合其能力水平且最需要的課程。在教師培訓領域,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中率先引入了面向教師能力的診斷測評,它是根據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衍生出來的自我測評系統,可以支持教師科學的、理性地、個性化地選擇學習內容。
“互聯網+”使銜接不同情境的伴隨性評價成為可能,而伴隨性評價又可以為質量管理提供即時證據。對于管理者而言,其很重要的一個訴求就是隨時了解培訓動態,以便進行針對性的引導與干預,但在當前的師訓工作中有很多原因使這一訴求無法達成。而由于“互聯網+”可以支持不同情境下的數據采集與分析,只要深入開展針對伴隨性評價的系統建模、工具開發和可視化分析等工作,就有望幫助管理者全面地、動態地分析培訓過程中生成的海量學習記錄及過程性資源,在日趨復雜、靈活的培訓進程中掌握質量脈絡。
“互聯網+”改變教師培訓教學模式
在管理模式向支持自主、個性、靈活的方向轉變時,“互聯網+”下的培訓模式也會發生相應變化。
基于教學實踐的知識管理型學習。當前的混合學習,是為了某一個主題事先儲備知識,然后在應用時盡量實踐這些知識;而基于教學實踐的知識管理型學習,使得教師在實踐遇到問題后,隨時可以找到解決方案、看到優秀范例、學到相關知識,并可以將自己的優秀做法適時存儲進整個學習體系中,使其不斷生長。
基于發展性評價的精準學習。傳統的教師評價是不同教師之間的橫向對比,目的是為了評等劃級,而發展性評價則是教師個人的縱向對比,關注教師的未來發展。雖然發展性評價的評價形式多是非正式、建議性的,但它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建議與指導的品質,因此往往需要專家的適時介入,也因此在大范圍推廣時會遇到專家資源不足的問題。
面向組織績效的能力提升。由于學校、班級的整體發展是一個體系工作,如果不在體系下考慮問題,雖然學習對教師個體是有意義的,但對一個群體、一個學校而言,未必是有效的。在面向組織績效的學習中,雖然學習的人仍然是以個體形式出現,但培訓的目標、周期、評價都是以學校或區域為格局來規劃的。
面向以上幾種學習的培訓模式,目前在教師培訓界的實踐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除了培訓業界的專業化程度有待提高之外,更重要的在于這些模式,往往都是需要長期的時間跨度、豐富的專家資源、即時的入境指導,以及系統的專業評估,所以,雖然有個案存在,但難以推廣復制。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的信息化環境越來越具智能化特征,從而具備了支持這些模式的潛能。然而,如何將先進的理念、適應的教法、有效的技能、科學的工具恰當其時地提供給教師,則是更大的挑戰。這需要對現有培訓模式的反思與重構;需要在大課程群概念下,依據實踐情境對具體微小課程進行科學、恰當地分解;需要通曉技術領域的溝通法則,為不同的課程與不同的教師進行細致地標識,使它們在恰當的時空里彼此“相遇”;需要培訓系統本身含納精致的設計和深度的機器測評;需要專家智慧的萃取與智能融入;需要在區域和學校層面上的系統思考……
毋庸置疑,“互聯網+”為教師培訓的變革提供了無限可能,指引著系統化、個性化、精準化的教師培訓新風向。風已來,迎風而上方能加速教師培訓專業化的進程,為教師專業發展營造全新的智慧生態。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