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的先不說,單單這個書名《原來你是這樣的漢字》對我就有一種特別的意義,當然,所謂的“意義”只是一個個案而已,并沒有什么普遍性,因為出道成為日語作家已近20年,這期間的日語著書大多數是與漢字打交道的,還有一部分是假名,看上去跟漢字的偏旁差不多的感覺。
語言是耳朵與眼睛相互作用的產物,“聽”表示你得到了可以理解的聲音,也許是言詞達意的一種,而“看”則證明了你的視覺正在致力于網羅所有的信息,以提供給大腦做出適當的判斷。換句話說,無論是“聽”,還是“看”,都是人的肢體運動的一種,就像耳朵必然會驚動耳膜,眼睛必然會讓瞳孔放大放小一樣,莫過于一種潛意識的操作。因此,當我們談論漢字的時候,其背后的肢體元素是不可忽視的。
漢字過去是豎排寫的,現在大都變成了橫排寫,而日本一直到今天大部分還是豎排寫,我起先是不習慣的。因為眼睛追著漢字看的時候,一個是從上往下看,類似于“打量”,而從右往左看,形如“賊眉鼠眼”,有時覺得不如“打量”霸氣。后來,日子長了,寫日語寫多了,逐漸養成了“打量”的習慣。當然這個習慣僅僅用于“漢字”,而絕非對人。
對我來說,日語里的漢字是油,假名是水,清徹而透光,看上去是一些枝節破碎的筆劃在漢字中穿梭,但假名之于漢字的拆卸作用卻使漢字顯露出被稀釋以后的爽朗。漢字也是島嶼,假名是海洋,雖然我像一條船一樣可以悠蕩于海洋與島嶼之間,但我的出生地永遠是漢字島,這或許是某種宿命。
《原來你是這樣的漢字》是一本好書,其內容不僅讓讀者更多關注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也能讓我像老牛反芻一樣,從另一個文化中審視自己的人文根源。從某種意義上說,漢字所具有的文化擴散力恰恰是因為當今這個偉大的時代才顯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外部視野的建立,會讓“原來的漢字”更耀眼更張揚。
附《原來》你是這樣的漢字簡介:
《原來你是這樣的漢字》由搜狗輸入法內容平臺字媒體主編,馬伯庸、陶短房等多位學者作家參與創作,用詼諧犀利的語言將其對漢字,漢語言文化的理解用最接地氣、風趣易懂的語言娓娓道來,庖丁解牛,妙趣橫生。
《原來你是這樣的漢字》也是“字媒體”平臺上線一年以來的優質內容精選集,書中選取了一百多個生活常見語,對詞語產生的源頭、發展的歷程以及背后蘊藏的文化內涵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讀。因為極盡貼合互聯網原住民90后一代的趣味表達習慣,這些作品在過去一年的時間里,獲得了上億的瀏覽量和百萬點贊數,被譽為互聯網版的“說文解字”。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