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路》 吳軍 著 人民郵電出版社
關于大學教育,我們平時更多討論的是教學質量、硬件設施、師資力量和就業率等數據指標。然而,在這些量化分析背后,一些本質問題常被忽視。比如,什么是大學?為何要讀大學?它們涉及價值、存在和動機,不回答或者回答錯,必然導致教育的盲目性。人民郵電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大學之路》一書,既是對大學教育的反思感悟和中西教育的比較研究,也是一本作者陪女兒遍訪名校的出色游記。難得的是,本書從第一手經驗出發,精準把握名校的歷史沿革、辦學理念、招生規則和精神內核。從而,作者可以縱橫比較,發現優秀大學教育里的共性和特色。
正如書名所謂“大學之路”,本書闡述的不僅是作者為女兒擇校的走訪之路,更是對“大學之道”的“追尋之路”。作者吳軍認為,優秀的大學一定是培養人才的搖籃、研究的中心、新思想的發源地和學生的家園。這些描述聽上去簡單,但真能達到要求的學校寥若晨星。它們其實揭示了大學的功能意義,那就是激發學生潛能、加速科技進步、助推人類文明、提供情感聯結。可以說,大學教育本來就應包含這樣的態度、格局和目光。
只有宏觀上對大學有了“定位”,我們才能思考為什么要上大學,大學教育到底能帶來什么。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獲得感”。如果總結一下就是:與優秀的人同行。這個理由似乎并不像過上體面生活、實現階層上升這類目的那么現實。然而,只有不急功近利,才更貼近大學本質,才有可能獲得實利。在我看來,大學塑造的是一種“學習型人格”,它就像“動力機制”,決定你的人生波峰能有多高,人生軌跡能走多遠。所以,“贏在起跑線”的說法是最大的教育誤區。教育就像馬拉松,起跑優勢總是微弱的,成敗在于你的續航能力——你能否一直在跑。
“終生學習”的意識,遠比學什么和怎么學更重要。在書中,作者介紹了紐曼式通才教育和洪堡式專才教育這兩種理念。它們本身并沒有高下之分,只是培養方向不同。前者看重學識的廣度和融匯,后者重視技能的精深和專業。成功的教育一定要有清晰的辦學定位,是培養綜合型的精英人才,還是輸送實干型的技術專員?定位如果混淆不清,收效只會不倫不類,導致研究型大學成天想著就業率,格局太小;職業技能教育又眼高手低,沒過硬技術。
大學要培養學生在心底埋下“終生學習”的種子,在任何階段、職業和環境下,都能萌發出驚人的動力。這都需要適宜的“土壤”:大學管理要回歸“學生本位”,尊重教授在學校治理中的重要位置。作者吳軍發現,中國學生和西方名校生的最大差異不在知識層面,而在態度、意識、心智和人格上。我們往往會把大學當驛站,畢業就像拿到“通關文牒”,與“學習生活”作別。從而,你會發現很多“半途而廢的天才”,本來有成鷹的潛質,最后不過是枝頭之鳥。
優秀大學的意義,在于讓學生真正對學習產生渴求、熱忱、喜愛和專注。與更優秀的人同行,相互競爭吸引、碰撞交流,這既是學習平臺,也是日后生涯里最長效的資源。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大學教育絕不應是短效輸血,而是要讓學生擁有強大的“造血系統”——塑造學習型人格。它是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學習熱情的高度統一,對“學習型社會”的建設具有持久的推動力。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