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神的培養是博士生教育的根本
學術精神是大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者與學術群體在學術活動中堅守的價值準則。大學對學術精神的追求,反映了一所大學對學術的重視、對真理的熱愛和對功利性目標的摒棄。博士生教育要培養有志于追求學術的人,其根本在于學術精神的培養。
無論古今中外,博士這一稱號都是和學問、學術緊密聯系在一起,和知識探索密切相關。我國的博士一詞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是一種學官名。博士任職者負責保管文獻檔案、編撰著述,須知識淵博并負有傳授學問的職責。東漢學者應劭在《漢官儀》中寫到:“博者,通博古今;士者,辯于然否。”后來,人們逐漸把精通某種職業的專門人才稱為博士。博士作為一種學位,最早產生于12世紀,最初它是加入教師行會的一種資格證書。19世紀初,德國柏林大學成立,其哲學院取代了以往神學院在大學中的地位,在大學發展的歷史上首次產生了由哲學院授予的哲學博士學位,并賦予了哲學博士深層次的教育內涵,即推崇學術自由、創造新知識。哲學博士的設立標志著現代博士生教育的開端,博士則被定義為獨立從事學術研究、具備創造新知識能力的人,是學術精神的傳承者和光大者。
清華大學資料圖片
博士生學習期間是培養學術精神最重要的階段。博士生需要接受嚴謹的學術訓練,開展深入的學術研究,并通過發表學術論文、參與學術活動及博士論文答辯等環節,證明自身的學術能力。更重要的是,博士生要培養學術志趣,把對學術的熱愛融入生命之中,把捍衛真理作為畢生的追求。博士生更要學會如何面對干擾和誘惑,遠離功利,保持安靜、從容的心態。學術精神特別是其中所蘊含的科學理性精神、學術奉獻精神不僅對博士生未來的學術事業至關重要,對博士生一生的發展都大有裨益。
獨創性和批判性思維是博士生最重要的素質
博士生需要具備很多素質,包括邏輯推理、言語表達、溝通協作等,但是最重要的素質是獨創性和批判性思維。
學術重視傳承,但更看重突破和創新。博士生作為學術事業的后備力量,要立志于追求獨創性。獨創意味著獨立和創造,沒有獨立精神,往往很難產生創造性的成果。1929年6月3日,在清華大學國學院導師王國維逝世二周年之際,國學院師生為紀念這位杰出的學者,募款修造“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同為國學院導師的陳寅恪先生撰寫了碑銘,其中寫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這是對于一個學者的極高評價。中國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所講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也是強調要在古今貫通中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并努力達到新的高度。博士生應該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來要求自己,不斷創造新的學術成果。
正在閱讀的大學生。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曾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對到訪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90多名中國學生學者提出:“獨創性是科學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質”。楊先生主張做研究的人一定要有獨創的精神、獨到的見解和獨立研究的能力。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學術上的獨創性變得越來越難,也愈加珍貴和重要。博士生要樹立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在獨創性上下功夫,勇于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遵循邏輯規則、不斷質疑和反省的思維方式,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勇于挑戰自己、敢于挑戰權威。批判性思維的缺乏往往被認為是中國學生特有的弱項,也是我們在博士生培養方面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2001年,美國卡內基基金會開展了一項“卡內基博士生教育創新計劃”,針對博士生教育進行調研,并發布了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在美國和歐洲,培養學生保持批判而質疑的眼光看待自己、同行和導師的觀點同樣非常不容易,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必須要成為博士生培養項目的組成部分。
對于博士生而言,批判性思維的養成要從如何面對權威開始。為了鼓勵學生質疑學術權威、挑戰現有學術范式,培養學生的挑戰精神和創新能力,清華大學在2013年發起“巔峰對話”,由學生自主邀請各學科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大師與清華學生同臺對話。該活動迄今已經舉辦了21期,先后邀請17位諾貝爾獎、3位圖靈獎、1位菲爾茲獎獲得者參與對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巴里·夏普萊斯(Barrysharpless)在2013年11月來清華參加“巔峰對話”時,對于清華學生的質疑精神印象深刻。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道:“清華的學生無所畏懼,請原諒我的措辭,但他們真的很有膽量。”這是我聽到的對清華學生的最高評價,博士生就應該具備這樣的勇氣和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更難的一層是要有勇氣不斷否定自己,有一種不斷超越自己的精神。愛因斯坦說:“在真理的認識方面,任何以權威自居的人,必將在上帝的嬉笑中垮臺。”這句名言應該成為每一位從事學術研究的博士生的箴言。
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有賴于構建全方位的博士生教育體系
一流的博士生教育要有一流的教育理念,需要構建全方位的教育體系,把教育理念落實到博士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中。
在博士生選拔方面,不能簡單按考分錄取,而是要側重評價學術志趣和創新潛力。知識結構固然重要,但學術志趣和創新潛力更關鍵,考分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學術潛質。清華大學在經過多年試點探索的基礎上,于2016年開始全面實行博士生招生“申請-審核”制,從原來的按照考試分數招收博士生轉變為按科研創新能力、專業學術潛質招收,并給予院系、學科、導師更大的自主權?!肚迦A大學“申請-審核”制實施辦法》明晰了導師和院系在考核、遴選和推薦上的權利和職責,同時確定了規范的流程及監管要求。
在博士生指導教師資格確認方面,不能論資排輩,要更看重教師的學術活力及研究工作的前沿性。博士生教育質量的提升關鍵在于教師,要讓更多、更優秀的教師參與到博士生教育中來。清華大學從2009年開始探索將博士生導師評定權下放到各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允許評聘一部分優秀副教授擔任博士生導師。近年來學校在推進教師人事制度改革過程中,明確教研系列助理教授可以獨立指導博士生,讓富有創造活力的青年教師指導優秀的青年學生,師生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在促進博士生交流方面,要努力突破學科領域的界限,注重搭建跨學科的平臺。跨學科交流是激發博士生學術創造力的重要途徑,博士生要努力提升在交叉學科領域開展科研工作的能力。清華大學于2014年創辦了“微沙龍”平臺,同學們可以通過微信平臺隨時發布學術話題、尋覓學術伙伴。3年來,博士生參與和發起“微沙龍”12000多場,參與博士生達到38000多人次。“微沙龍”促進了不同學科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激發了同學們的學術志趣。清華于2002年創辦了博士生論壇,論壇由同學自己組織,師生共同參與。博士生論壇持續舉辦了500期,開展了18000多場學術報告,切實起到了師生互動、教學相長、學科交融、促進交流的作用。學校積極資助博士生到世界一流大學開展交流與合作研究,超過60%的博士生有海外訪學經歷。清華于2011年設立了發展中國家博士生項目,鼓勵學生到發展中國家親身體驗和調研,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發展中國家的各類問題。
在博士學位評定方面,權力要進一步下放,學術判斷應該由各領域的學者來負責。院系二級學術單位應該在評定博士論文水平上擁有更多的權力,也應擔負更多的責任。清華大學從2015年開始把學位論文的評審職責授權給各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學位論文質量和學位評審過程主要由各學位分委員會進行把關,校學位委員會負責學位管理整體工作,負責制度建設和爭議事項處理。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核心。博士生培養質量的提升是大學辦學質量提升的重要標志。我們要高度重視、充分發揮博士生教育的戰略性、引領性作用,面向世界、勇于進取,樹立自信、保持特色,不斷推動一流大學的人才培養邁向新的高度。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