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考古發現集中采訪團來到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青臺遺址、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進行調研采訪,領略仰韶文化魅力,感受漢代中原冶鐵科技的輝煌。
(資料圖片)
作為黃河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以黃河流域為主體的考古學文化。河南區域內的仰韶文化遺存非常豐富,仰韶村遺址、廟底溝遺址及鄭州市的大河村遺址、鞏義雙槐樹遺址、滎陽青臺遺址等,都是其典型代表。它們同根同源,相鄰而居,匯聚到一起,猶如文明的星火,在史前時期的中原大地上燃起了文明的火種,照亮了華夏文明前進的足跡,推動著早期文明的形成和發展。
青臺遺址
仰韶時期的鄭州先民,便已留下了鄭州先民觀察和利用天文知識的印記——
青臺遺址考古發掘領隊、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魏青利介紹,滎陽青臺遺址是一處距今約5300年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大型聚落遺址。在遺址東部,內壕外側,發現一處人為鋪墊而成的祭祀區域,該區域中部偏北有按北斗九星形狀擺放的9個陶罐。經國家天文臺、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學術機構多位知名天文學家、考古學家現場實地考察和研討論證,認為青臺遺址的天文祭祀遺跡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天文考古實證。“青臺遺址發現的北斗九星祭祀區,說明先民們已具備了一定的天文知識,北斗九星天文祭祀遺跡是目前國內保存現狀最好、最早的有關北斗九星天文現象,現象對于揭示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展示黃河先民創造的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魏青利說。
大河村遺址彩陶盆
滎陽青臺先民們對北斗天體的崇拜不言而喻,而大河村先民們,則將自己對太陽、月亮、彗星等天象的觀察,彩繪在了自己使用的陶器上。進入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采訪團便被彩陶上的奇異紋飾所吸引,記錄彗星的彗星紋、反映北斗尾部的星座紋、反映大氣光學現象的日暈紋、反映月相的月亮紋等吸引了眾多記者駐足。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館長胡繼忠介紹,大河村彩陶缽上的太陽紋,復原后是12個,大河村人用彩陶紋飾記錄了滿天星斗,說明觀象授時概念已經萌芽。
仰韶先民們,不僅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天文印記,還有足以讓我們引以為傲的遺存——滎陽青臺遺址,不僅有最早的天文祭祀遺跡,也發現了我國最早的絲綢;大河村先民建造房屋所使用的“木骨整塑”的建筑工藝,代表了仰韶時期建筑技術的先進水平,博物館內堪稱豪華的“三室一廳”吸引著記者們的目光;大河村遺址文化層厚達12.5米,完整記錄了中原仰韶文化的產生、發展、繁榮、消亡全過程,厚厚的地層交相疊壓,宛如一部厚厚的早期文明無字史書……
“看著這一件件歷經歲月的古老文物,聽著講解員的動情講述,讓人仿佛時隔幾千年與鄭州先民們產生了某種奇妙的鏈接。”記者們遙想當年先民們生產生活的場景,也不禁感慨著仰韶文化的千年不滅、生生不息。一位記者說,我們現在用的許多東西,都能在這些文物中找到影子,比如,烙餅用的鏊、蒸煮用的箅子等,外形、功能都與大河先民們用的陶鏊、陶箅極為相似,“走近這些文物,才對文化一脈相承有了更清晰而深刻的理解。”
大河村遺址
大河村、青臺為大家展現了社會發展處于文明前夜的壯麗景觀,而古滎冶鐵遺址則體現了漢代中原冶鐵科技的輝煌,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創新、創造精神。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鐵很普通,然而,在歷史上,鐵器的發現和大規模使用,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是人類發展史上一個光輝的里程碑。金屬冶煉和金屬工具的制作和使用,是人類從蒙昧到文明的轉折點。中國古代冶鐵業快速發展,使我國成為最早進入鋼鐵時代的國家,在促進中華民族的統一、文明的進步、社會經濟發展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滎漢代冶鐵遺址
“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因黃河而生,依黃河而興,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漢代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手工業遺存,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的相關遺產。” 鄭州博物館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分館館長閻書廣介紹,該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眾多冶鐵遺址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技術水平最高的漢代冶鐵遺址,最具代表性,它的宏大規模和先進冶鐵、鑄造技術,不僅是研究我國古代冶金的豐富材料,也是世界冶金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目前發現的漢代容積最大的煉鐵豎爐便是在這里,出土的鐵器有古球墨鑄鐵,球墨古代鑄鐵技術領先西方國家1900多年,“在世界冶金技術發展史上,我國煉鐵、煉鋼技術的發明都不是最早的,但是它的發展卻后來居上,具有突出的創新性。”
“遺址冶鐵產量很大,一個地區很難有如此巨大的產量,這是否意味著當時鄭州地區的交通已經十分發達?”“河南冶鐵在全國占有什么樣的位置?”……不少記者在采訪前便做足了功課,帶著問題進行采訪。頂端新聞記者郭淮濱曾在鄭州大學學習中國史專業,雖然對歷史、考古有著較為深入的了解,但對河南、鄭州,還缺乏系統性的認識,這次采訪活動對他來說儼然一場生動的校外課堂,收獲頗多,“在鄭州的采訪,讓我對史前文明的概況、面貌有了一個初步而清晰的認識。在采訪中,我會特別關注先民們的對外交流等方面,專家們的解答讓我受益匪淺。”
古滎漢代冶鐵遺址1號豎爐遺址
采訪中,記者們不斷發出“中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的感慨。新華社記者魯鵬告訴記者,“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參加本次考古集中采訪活動,是一次開闊眼界、調研采訪的難得機會,通過這兩天有鄭州的集中采訪,更深刻地感受到古都鄭州的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進一步加強了對“行走河南·讀懂中國”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內涵的理解,希望此次的采訪成果能更好地講述河南故事,傳播鄭州聲音。
8月7日,由河南省委宣傳部組織的“行走河南·讀懂中國”考古發現集中采訪活動在鄭州啟動。在為期一周的時間里,組織媒體記者、專家學者深入鄭州、開封、安陽、洛陽、三門峽等地的考古遺址、文博機構等,通過實地調研、集中采訪等方式,生動解讀中國傳統文化和省內考古遺址的豐富內涵,全面展示河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其中,采訪團在鄭州市進行了為期兩天共七個點位的采訪。
記者 秦華 文 李焱 圖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9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
頭條 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