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在河南省紅十字血液中心,鄭州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輔導員李帥輝完成了他的第100次獻血,他也因此獲得河南省紅十字血液中心鄭州市公民獻血委員會頒發的“無償獻血一百次”獎杯。
14年無償獻血100次,是什么樣的動力讓他如此堅持?李帥輝卻說:我個人獻血100次,不如100人獻血1次。勿以善小而不為,一人一次獻血就是小善,但如果全社會的愛都能點滴匯聚,那就終成人間大愛!
【資料圖】
說起自己的第一獻血經歷,李帥輝至今仍記憶深刻。2008年初,他正在拼搏高考,“5·12”汶川特大地震舉國震動。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當時,全國各地都竭盡全力救助災區,一則大學生為災區獻血排起長龍的新聞報道讓他格外感動。李帥輝第一反應就想去獻血,可身處高三畢業的沖刺階段,這個愿望成為一顆種子,深深種在心底。
事實上,李帥輝對獻血始終心向往之,也因為自己曾經就是一位無償獻血的受益者。
1995年,剛剛讀小學的李帥輝曾經遭遇交通事故,當時因腿部嚴重創傷在救治過程中接受了輸血。自此,年幼的李帥輝對生命也有了特別的理解。
2009年3月15日,已經成為大一新生的李帥輝終于第一次圓了獻血夢。他說:“第一次獻血是捐獻全血,我直接獻了最高標準的400毫升。當時看到血液在抽血管里流出,心情很激動,用手一摸,還挺熱,那種滋味很難言表,甚至覺得自己達成了一個小成就。”
從此后,李帥輝開啟定期獻血模式。從第1次,到第100次,身邊的親友們難免有擔心,有掛念。獻血這么頻繁身體能行么?14年獻血100次,一個人有必要獻這么多次嗎?
對此,李帥輝的回答毫不猶豫:科學獻血肯定是沒問題的。人體就像一個高速運轉的機器,短時間從體內抽取出一部分養料,會使身體感到疲憊,但這都是正常現象。
李帥輝坦言,事實上,一方面,每個人體質不同,另一方面,個別人對獻血缺少科學的觀念,獻血后不遵醫囑,熬夜、飲酒、劇烈運動,難免造成身體不適。這類不科學的負面信息反而會影響人們的認知,事實上,多項科學研究都證明了“科學獻血無害身體健康”,因此,打破這種誤解,無償獻血應該作為一種常識性的科普教育,要讓大家多渠道了解無償獻血的相關知識,吸引更多人自然而然地參與進來。
“獻血應該是一件熱度穩定的持久性公益,而不應該只有一瞬間熱度。我們的血庫存量一直不容樂觀,經常會出現‘血荒’的情況。”多年的獻血經歷,讓李帥輝對這一領域格外關注和了解。他說:“疫情三年,受客觀因素影響,各地血庫的血液量都面臨缺口,臨床緊急醫療救援的壓力也可想而知。事實上,在許多患者命懸一線的時候,合格匹配的血液就是為他們搶回生命的關鍵因素。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更需要越來越多的人了解獻血,加入獻血隊伍。”
如今,獻血已經成為李帥輝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他說:“作為一名固定獻血者,無償獻血這件事對我來說已經成為習慣。未來我始終會堅持這件事,直到身體不符合獻血條件的那一天。”
記者 王紅
頭條 23-05-27
頭條 23-05-27
頭條 23-05-27
頭條 23-05-27
頭條 23-05-27
頭條 23-05-27
頭條 23-05-27
頭條 23-05-27
頭條 23-05-27
頭條 23-05-27
頭條 23-05-27
頭條 23-05-27
頭條 23-05-27
頭條 23-05-27
頭條 23-05-27
頭條 23-05-27
頭條 23-05-27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