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和多元化碳補償機制體系,是實現區域均衡化、可持續化發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河南省委會專職副主委、河南省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花亞偉帶來關于盡快建立省級區域間碳補償機制的提案。
科學核算摸清碳家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各地碳排放經濟貢獻能力、生態承載能力差異大。”花亞偉說,以河南為例,2020年鄭州市碳排放量(4171萬噸)偏高,但人均GDP全省第一,碳排放經濟貢獻水平(2.64)較高,生態承載能力(0.27)卻較低;周口市碳排放量(1045萬噸)和人均GDP均較低,但碳排放經濟貢獻水平(2.872)居于首位,生態承載能力(6.295)也較高,在確定碳補償標準時有一定難度。我國各行政區劃間也普遍存在類似問題。
除了區域間差異大導致碳補償標準確定難,還存在碳數據可獲取性及精確度不佳、資金來源與方式過于單一化、相關支撐體系不完善等突出問題。花亞偉認為,從碳補償實踐看,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財政補貼和獎勵,社會資本參與度明顯不足,導致治理資金短缺、經濟成本較高,未能體現使用者和受益者直接付費原則。同時,我國尚未出臺碳補償資金管理規定,缺乏有效管控,相關理論及量化方式研究滯后,大數據、5G等應用不夠,激勵措施也有待完善。
建立省域間碳補償機制
“從更寬領域、更廣區域看,我國亟待建立全國性、省域間碳補償機制。”花亞偉表示。
花亞偉建議,多渠道保障碳數據準確性。加快碳數據庫建設,搭建政府監管平臺,完善企業基礎數據,利用大數據技術挖掘處理已有數據,整合補充歷史缺失值。提高碳數據質量,進一步細化測算典型地區、重點行業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提高數據精度。建立高耗能企業碳盤查標準,采供產銷運全程建立碳盤查標準,明晰各環節直/間接碳排放,為確定補償主客體提供數據支撐。
同時,加強標準設定的完善與更新。全面考慮區域差異性。立足區域低碳發展、碳匯能力等方面差異,充分考慮地區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公平制定碳補償標準。定時動態更新標準。在遵循現有國家標準基礎上,根據經濟發展、技術進步、碳匯增量等情況變化,及時對碳補償標準進行動態更新。
構建多樣化補償方式
如何促進資金來源與方式多元化?花亞偉還建議,拓展資金渠道。創新投融資模式,吸引民間資本,發行政府債券,集中閑置資金彌補缺口;設立碳基金賬戶等配套制度,保障資金來源。構建多樣化補償方式。根據區域碳收支差異,由高碳排區直接向碳匯功能區支付一定的碳補償資金,經濟發達區對經濟落后區進行技術援助,助其減排以抵消自身排碳。
相關體系的支撐作用也非常重要。要建立資金使用辦法,統一管理機構和辦法,實現重要決策有平臺、部門協調有途徑、監督資金有保障等。要強化科技支撐作用,制定碳補償技術指南,科學規范價值核算方法,發揮發達地區低碳技術、強碳匯地區植樹造林技術優勢。要完善獎懲機制,建立績效考核評估機制,嚴格考核財政補償資金使用績效,發揮好財政資金的激勵作用。
鄭報全媒體記者 趙文靜
頭條 23-03-08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7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
頭條 2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