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北方的早春時節,剛結束一場會議的鄧亞萍步履輕快,在一片春寒料峭中推門而入,比約定時間早到了十多分鐘。
穿著紅色的休閑運動套裝的她,面孔極具親和力,一雙眼睛明亮有神。
訪談中的鄧亞萍?
【資料圖】
這位曾經14年斬獲18個世界冠軍的女乒運動員,依然保持著老習慣,極愛運動風格著裝,對事情的把控近乎嚴苛。面對正觀新聞記者的到訪,她在電話里約定了碰頭地點:洛陽老城區的春光社區健身中心。這是她在洛陽運營的第一家場館,也是她頗為看重的地方。
作為中國第一個奧運會、世乒賽、世界杯女子乒乓球單打大滿貫冠軍,中國奧運歷史上第一個奪得4枚金牌的人,鄧亞萍曾連續8年世界排名第一,卻在24歲時毅然選擇退役,在最鼎盛的階段離開運動員生涯。轉換賽道后的她仍舊延續著冠軍精神,完成了從運動員到劍橋博士的華麗轉身。
長達一個半小時的訪談中,這位曾經的“乒乓女皇”始終面帶微笑,對著鏡頭侃侃而談。聊到動情處整個人身體前傾,眼睛里閃爍著明亮的光。這一天,剛好是鄧亞萍的50歲生日。
這座鬧市中心的三層小樓,一層布局是滿足社交屬性的咖啡店、臺球館、射箭館,二層為兒童體適能運動中心,三層為舞形體館、健身中心和乒乓球館。周邊社區林立,人來人往,巨大的涂鴉畫布滿場館周邊的圍墻,門口的籃球場上,不時傳來少年聲聲呼喊。
春光社區健身中心門前的籃球場
作為2016年鄧亞萍體育產業投資基金成立之后的主要方向,這樣以普惠性為項目原則的社區健身中心已經在洛陽建立了18家,在鄧亞萍的規劃中,將會在洛陽落地80家以上這樣的社區健身中心,完成“老百姓家門口的體育中心”布局。
2023年,鄧亞萍的工作和生活只聚焦一件事:以社區健身的新方式宣傳和推廣體育事業,探索全民健身新體系?!拔沂求w育的受益者,一生都離不開體育,希望通過社區健身中心建設,普及和推廣全民健身運動,滿足群眾的健身和健康需求,讓更多的人在家門口就能真正感受到體育的快樂和魅力!”
探索:讓大家成為體育的受益者
選擇做這件事情,實際上也是抱著一種情懷,我是一個體育人,我是一個運動員,我從體育當中得到了非常多的益處,我是體育運動的受益者,所以我想讓大家也能成為體育的受益者。
正觀新聞記者:作為曾經家喻戶曉的“乒乓女皇”,最近幾年您逐漸淡出了公眾視野,是否可以和大家分享您的近期工作和生活?
鄧亞萍:謝謝大家的關心和厚愛。近幾年,體育依舊是我的主賽道,只是方式做了改變。如果說之前做運動員是為中國的體育事業努力的話,我現在做的就是體育運動的推廣,嘗試建立一種同時具備公益性、普惠性、商業性的全民健身新模式。
過去一年的大部分時間,我都在洛陽,和同事們一塊兒吃住。每天早晨6點多鐘起床,工作到深夜,大部分時間都被工作占據了,沒什么休息。就拿春節來講,棟能魔王一號館1月18日開業后,場場爆滿,一直開到大年三十,我也只是在春節當天短暫休息了一下。
為什么會那么忙?其實,這是我的性格使然。我的好奇心蠻重的,任何新事物,包括吃的、喝的、玩的都感興趣,可以說是童心未泯。但我沒有更多的時間,好在是守著一個個社區健身中心,所以說只要有了空閑,就會去打打球跑跑步,做一些簡單一點,時間耗費短的運動。
如果有時間的話,我也會靜下心來看一些有價值的書,比如關于管理、市場、商業、投資、體育、金融等方面的一些作品,充實自己的內心。
我蠻喜歡現在的工作狀態,也覺得很幸運,因為體育的本質其實就是玩兒,體育是需要用戶體驗的,你不能只是旁觀者,你必須參與其中才能感受到體育項目的魅力。就像跑步,當你跑到快極限的時候,你再頂一頂,分泌的多巴胺產生的興奮和喜悅,你會覺得真的很過癮。但你必須得自己跑到那個位置上,我代替不了你的快樂,這就是體育,需要你參與,需要你身體力行。
已經投入使用的社區健身中心
所以我離開體制后,就在2016年創辦了鄧亞萍體育產業投資資金,一直在進行全民健身運動的探索。洛陽市的社區健身中心,就是一種依托社區、公益性和經營性相結合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新體系,我們希望通過全民健身,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各種運動項目當中,讓他們真正感受到體育的快樂。
正觀新聞記者:您所探索的全民健身運動新模式,在具體執行時會考慮到哪些因素?那么多城市,為什么要選擇在河南洛陽落地呢?
鄧亞萍:我的家鄉就在鄭州,對河南很了解。首先作為人口大省,河南為我們國家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競技體育運動員,河南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吃苦耐勞,而恰恰成為運動員的首要條件就是得能吃苦,這種品質對于運動員來講是極為重要的。
其次在河南,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已經參與到了全民健身運動中,尤其是在去年年底,經過對體育設施的便利性、覆蓋面以及老百姓參與度等進行多個維度的評估后,我們得到了一個結論,洛陽有非常好的基礎,還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了首批全國運動健身模范城市。
社區健身中心內部
我們河南的運動氛圍非常好,既有雄厚的人口基礎,又有不錯的運動習慣,所以我們需要繼續擴大下去,讓更多的人能夠積極參與到全民健身的運動中,甚至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發掘更多優秀的孩子們,走上專業運動員的道路。
正觀新聞記者:全民健身運動這個期望是好的,門店也是猶如雨后春筍地開起來,那么,在落地過程中如何面對阻力,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鄧亞萍:我們的模式總的來講是公益的。當初選擇做這件事情,實際上也是抱著一種情懷,覺得我是一個體育人,一個運動員,這些年,我從體育當中得到了非常多的好處或者叫益處,我是當之無愧地體育運動的受益者。
這個受益不僅是指奧運冠軍的光環,而是體育真正帶給我一些東西,比如健康的身體,優秀的品質,比如有夢想、重過程、善合作、守規則、知傳承、不服輸等,我希望能夠把我得到的這些東西分享出去,讓更多年輕人感受到。
疫情這三年,據我了解,每年大概有30%從事體育創業的公司倒閉,比如健身房,因為體育非常重在線下,無法進行線下時必然會面臨關門,但我堅信一點: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三年的疫情加快了公眾對健康的重視和投入,觀念變了,人們越來越看重健身和健康,我們需要的是這種理解和認同。
社區健身,對很多人來講是一個新事物,人要養成運動的習慣,才會養成運動消費的習慣。比如“裝備控”會買器材買裝備,因為運動服穿著很舒服,它的彈力、速干,有著很多高科技元素,現在我發現大家穿運動服就比原來穿牛仔褲的要多,那么當年輕人把穿健身跑步的衣服穿在平常的時候,你就知道健身的訴求來了,健身的消費來了。
運動的人群和運動的習慣,已經成為一種風尚或是一種時尚,所以我覺得體育產業的春天一定會來。
過往:感謝乒乓,讓人間如此值得
我的雙腿可以用“極其靈活”來形容,一般的運動員是不敢用這個詞的。有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越是困難,當你克服掉了以后,這可能也就是你最制勝的秘笈。
正觀新聞記者:乒乓球帶給您無數榮譽,在成長過程中,誰對您的影響最大?
鄧亞萍:我覺得每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肯定會遇到幾個貴人,我一生當中也是一樣。毫無疑問從一開始是我的父親,他把我帶到了乒乓球臺,后來遇到很多教練,這里面對我幫助最大的,就是我的恩師張燮林張指導。
1993年哥德堡世乒賽女團決賽 鄧亞萍與教練張燮林合影 資料圖
在我13歲拿全國冠軍那年,雖然從年齡上來講,是當時最小的一個全國冠軍,但是國家隊不要我,而且一邊倒的認為,我沒有任何的培養前途,也不可能戰勝國外的運動員。是張指導肯定了我,給予我建議和指導,并找到我最優秀的特質。
他的因材施教,挖掘出我自己最優的或者說最擅長的特質,并將這個特質訓練到無人可及,我很幸運遇到了我的伯樂來雕琢我,最終我也不辜負他們的期待,取得這樣的一個成績。包括一直到我現在自己帶團隊,也經常向他學習,因人施教,根據一個人的所長挖掘并展示他最好的一面,我們的團隊才會更加的有趣和精彩。
正觀新聞記者:您曾經獲得無數金牌,但我們知道每一場勝利都來之不易,能和我們分享一下您印象最深刻的事兒嗎?
鄧亞萍:印象最深的是小時候在鄭州訓練的場景,那時候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物質生活很貧乏,沒有暖氣也沒有空調,一個廢棄澡堂的水泥地上擺上球臺,就是我們的場館。冬天太冷了,手全部是凍瘡,有時候甚至會凍裂。宿舍也是澡堂原來的更衣室,夏天最高達到40多度,沒有電風扇,你不用訓練就站到那兒,就會全身濕透,更不要說訓練了,衣服換下來能擰出一大灘水。
環境艱苦,訓練的強度只會更苦。因為身材矮小,我就需要把自己的雙腿練出來,個人高的跑一步,我就得跑兩步,跑得更快才能更好地護住球臺。那怎么樣能讓自己跑的更快呢?我需要負重訓練,別的想不來任何捷徑。
專業指導
什么叫負重訓練?就是在身上綁著30斤的東西,我需要穿著25斤的沙衣,腿上各綁著兩斤半的沙袋。那時才十歲,體重也只有60斤左右,也就是我每天需要負重身體一半的重量,做大約上萬次的擊球。當我把沙衣脫了,把沙袋取了,那種感覺身輕如燕,仿佛可以飛起來了。就是這樣的訓練量級和訓練方法,練就了我的雙腿,讓我的步伐極其靈活,是的,極其靈活。
我可以用“極其”,一般的運動員是不敢用這個詞的,因為它代表著大量的跑動。乒乓球運動最困難的和最大的訓練量,就是步伐的訓練,但我把這個最困難的部分練到了極致,但就是這樣,我的步伐才能達到非常的靈活,這也成為我獨一無二的殺技。
有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越是困難,當你克服掉了以后,這可能也就是你最制勝的法寶。感謝乒乓,感謝往昔,讓人間如此值得。
專注:頂尖人物都是高度自律的
這個充滿磨練的過程,讓一個小孩兒真正成為堅強的人,正是這種內心的強大支撐著我們在困難面前永不放棄,追求一種更高對自己的極致的要求,這就是乒乓球給我的東西。
正觀新聞記者:您在《心力》這本書中曾經多次提到專注力及其訓練方法,為什么特別看重自律?
鄧亞萍:專注力是需要養成習慣的,的確太重要了??墒窃谖覀兊默F實生活當中,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專注變得越來越難,因為什么?有太多的打擾。
我們那時候恐怕還沒有這么多的打擾,沒有微信、抖音等新事物,沒有那么多這種即時的溝通方式,控制自己的專注力稍微容易一些,而現在卻越來越難。那么,是不是就無能為力了呢?恰恰相反,我覺得專注力是可以練的。
我們已經養成習慣,有個信息馬上要回,這種事情會把我們的時間切得很碎,但我們都知道,想做成一件事情是需要有連貫性的大塊時間,可能剛有感覺就被打擾掉了,就很難重新再找回來,包括你們寫東西也一樣,對吧?
所以你就得放掉這些東西不被打擾,實際上這是對自己的一種控制力,你是需要去刻意訓練自己的,控制力也好,專注力也好,你需要下點兒決心,從小的點開始,比如這會兒我把手機擱一邊兒,十分鐘我一眼都不看它,我這會兒專心致志的做十分鐘,今天十分鐘開始,明天二十分鐘,后天半小時,不斷拉長這個過程。
就像我們有時候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道理是一樣的。
對運動員來講,尤其是頂尖的運動員,他的自律性是極高的,尤其像我們現在的運動員,他們不允許在外面大吃大喝,需要保持體型。他們不是人嗎?他們不是年輕人嗎?當然是,但是因為想在自己的職業生涯里實現自我價值,就需要克制自己,需要高度的自律,所以我想說任何一個成功都不容易。
正觀新聞記者;作為“初代大魔王”,在役14年斬獲18個世界冠軍,如何看待運動生涯給自己的人生帶來的重大改變?
鄧亞萍:作為乒乓球運動員那些年,讓我受到了一種嚴酷的甚至是殘酷的磨練,我覺得這個過程讓我變得更加堅強,它給了我非常多的、成為一個優秀的體育人應有的素質和素養。當然我也足夠幸運,拿到了很多遠動員夢寐以求的世界冠軍,曾經在世界乒壇排名第一長達八年的時間。
鄧亞萍站上頒獎臺?資料圖
這當然是任何一個運動員期望的結果,但是我更看重的是過程,這個充滿磨練的過程,讓一個少年真正成為堅強的人,正是這種內心的強大支撐著我們在困難面前永不放棄,執著的去追求自己的夢想。更重要的是這種訓練讓我養成習慣,習慣追求一種對自己更高的、極致的要求,這就是乒乓給我的東西。
正觀新聞記者:在24歲毅然選擇退役,最鼎盛的階段離開運動員生涯,離開自己熱愛的舞臺,有過不舍或遺憾嗎?
鄧亞萍:總體來講,在運動生涯當中,我拿到了我認為我該拿到的東西,但不能不說自己沒有一點遺憾,確實還有一點,比如混合雙打冠軍從來沒拿過,只是曾經蟬聯過兩屆的混合雙打的亞軍。
當然我覺得任何一件事情,殘缺也好,不完美也好,它可能也是一種美。我已經盡力了,但是最后留有一點點的遺憾,也沒什么大不了。
心愿:希望更多人參與進來
政府提供這樣的場地,進行閑置資源的盤活,我們注入更多的專業化的運營和專業化的課程,真正把普通人的體育文化做起來,讓體育成為我們生活組成部分。
體育是很慢的一個行業,我們現在做這個事是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但是我們需要探索一種模式,能讓大眾能夠接受,同時又能讓我們接受的一個平衡點。
正觀新聞記者:現在全國上下都在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在這個過程中,您具體做了哪些工作,又有哪些感觸?
鄧亞萍:我14歲的時候離開鄭州去了北京,在外面闖蕩了很多年。在2016年創立體育投資基金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了河南,又回到了河南,可以說在河南全力以赴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有很深的感情在里邊。
我認為對大城市來講,最大的難點在于找到合適的場地。全民健身這件事情,不能到人少的地方去,而是要在人群中央,距離人群太遠的地方不方便居民的出行,路程的長遠會影響運動的動力,所以人群對于我們的選址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大城市人多的地方地少,地多的地方人少,這就是矛盾點。
我們需要突破這個難點,在洛陽這個城市,我們就找到了很好的結合點,就是把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力量整合起來,形成政府政策支持、產業投資基金引導、市場投資運營主體投入、社會大眾消費的體育投資新模式。
第一個解決方案,就是在一些街道下屬的空閑地方,把閑置建筑改造成健身中心。由于地處社區街道,周邊全是人,一個幾百平米的健身中心最起碼可以能夠覆蓋周邊三至四萬居民。先有了這樣一個地方,再把這些已有的資源盤活,重新注入運動的元素,并提供專業的服務,同時還能解決資源浪費的問題。
社區健身中心內部
第二個解決方案,是將選址落在一些城市的綠地公園,在公園綠地旁開辟出一塊幾百平米的地,進行場館的建設。這樣的健身中心目前在洛陽已經建立了18所場館,今年確定的選址又有了67家,我們計劃在2023年建設80家以上這樣的社區健身場館,基本上做到洛陽城區內的全面覆蓋,造福更多市民。
來洛陽以來,我們的社區健身中心堅持“三個親民”原則:距離親民,打造“群眾家門口的健身中心”;價格親民,堅持“1天健身1元錢”的公益理念,為社區居民提供公益性和經營性相結合的體育健身服務;服務親民,選聘社會體育指導員和社區熱心人士組建志愿者團隊,負責日常管理,給群眾提供貼心服務。目前整體來講是運行得非常好,老百姓也很歡迎。
政府給我們提供這樣的場地,進行閑置資源的盤活,我們注入更多的專業化的運營和專業化的課程,做到周周有活動,月月有賽事,真正把我們普通人的體育文化做起來,讓體育成為普通人的生活組成部分,樂在其中。
正觀新聞記者:體育事業發展如火如荼,目前所建設成功的健身中心也備受矚目,全國各地來參觀考察的人絡繹不絕,對此,您有什么想法或期待?
鄧亞萍:體育產業的生命周期很長很慢,不是輕輕松松、一蹴而就的,需要長年累月地投入和沉淀,不僅需要改變陳舊的觀念,也要養成運動的習慣。
我們現在做的社區健身中心四面開花,就是希望能夠提供良好的場館,讓更多的普通人參與進來。但目前,全民健身還沒有找到一個非常好的模式,可以持續地運營下去,還處于不斷地探索當中。我們需要探索的是能讓大眾能夠接受同時又能可持續的一個平衡點。
我覺得體育其實是一個有和沒有的問題,雖然我們在小區里設置很多的運動路徑,在戶外也建設大量的體育公園,但這些并不能完全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比如天氣不好的時候就沒有辦法進行戶外運動,所以就近的運動場館就可能是一種方式或者一種趨勢。
畢竟和過去相比,我們的生活更富足了。很多地方也擁有這樣的經濟基礎,公共服務項目的設置會越來越完善,我們在任何一個健身中心場館中都會建設專業的健身房,采用專業的木地板,專業的乒乓球臺、燈光,甚至我們還有專業的教練,這就是經濟的發展為老百姓帶來的實在的條件和便利。
周邊的社區居民正在健身中心打乒乓球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逐漸發現,現在的年輕人對自己的形體要求,對美的欣賞鑒別力越來越高,并且越來越向往健康美,他們喜歡到健身房去鍛煉,而且健身還是一個社交的場合,大家可以一起運動、互相督促,同時結交更多的新朋友、創造更美好健康的新生活。
健康的生活離不開體育鍛煉。如今,我頗為自豪地說,我們已經在洛陽打下了一個模板,希望把這樣的“小區、社區、片區”全民健身三級服務體系能夠推廣到更多城市,把這種模式帶到更多的城市,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專業的服務和專業的設施,同時給大家更多專業的指導,提升更多人的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特別是面對少年,希望能夠實現少年強、中國強,讓全民愛上體育,成為一種新時尚、新潮流。
這是我的心愿,也是我的使命。這個事情,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我會像對待乒乓球一樣的熱情,相信并傳遞體育的力量,讓更多的人擁抱更好的未來。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6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
頭條 2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