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石窟寺是我國輝煌燦爛古代文明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見證。
靈動飄逸的飛天神像,技藝高超的造像龕,用筆精妙的《華嚴經》拓片……兔年新春,一批又一批市民走進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認真欣賞著“石窟里的絕唱——中原黃河沿岸石窟造像高浮雕拓片藝術展”,穿越歷史時空,感受著燦爛的中華歷史文明。
該展覽由鄭州市委宣傳部、鄭州市文物局主辦,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鄭州仁清金石傳拓藝術博物館承辦,分批次共展出作品107件。主要以鞏義石窟寺、洛陽水泉寺石窟、浚縣千佛洞石窟、安陽靈泉寺大住圣窟、博愛縣石佛灘、新鄉香泉寺石窟、焦作窄澗谷石窟、鶴壁五巖山石窟、林州洪谷寺等黃河沿岸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寺高浮雕內容為主,集中展示“大國工匠”、鄭州仁清金石傳拓藝術博物館館長李仁清先生40年來在金石傳拓方面取得的藝術作品和成果,彰顯中原黃河沿岸的石窟高浮雕的獨特藝術魅力。新春到來前夕,該展覽新增一大批展品,供市民免費參觀。
“你看,飛天系列展品構成動靜對比,以飄帶托起的飛舞姿態自由流暢,給人一種縹緲的神秘感。造像龕反映了西域文化在中原地區的廣泛影響,在形制、大小上有著獨特的藝術特色,書法風格以圓勁質樸見長,圓中寓方,不加雕飾,質樸自然。”大年初六上午,酷愛石窟文化的市民楊洋專程帶著15歲的女兒前來欣賞展覽,他向女兒分析著不同展品的藝術特點。
欣賞完海量高浮雕拓片及精美文創產品,楊洋又帶著女兒來到傳拓互動體驗區,跟著教學老師一起學習拓印,親身體驗拓印的整個過程,生動領略傳統拓印的魅力。
“傳拓”一詞,早見于《隋書·經籍志》:“其相承傳拓之本,猶在秘府。”由此可知,我國的傳拓歷史當在一千四百年左右或更早。長期以來,對于立體的高浮雕造像碑、石窟寺佛龕造像或陵寢前的人物、動物石雕則極少有人問津,皆因立體的高浮雕造像在工藝設計、透視關系、貼紙的難度等方面不易掌控。
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傳拓這項古老的技藝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四十年來,李仁清致力于現代傳拓技藝的傳承創新,解決了對高浮雕、圓雕石刻進行立體傳拓的難題,通過水墨傳拓使雕塑作品回歸到平面構圖“粉本”,解析、還原了一大批珍貴的藝術珍品。
“高浮雕傳拓技藝主要采取正投影原理與繪畫藝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通過上紙、砸紙、上墨、揭取、粘接、修復、裝裱等一系列工藝流程,成功地把古代石窟寺雕刻、造像、碑等通過傳拓作品予以保存并向公眾展示。”李仁清告訴記者,兔年春節假期,為讓更多市民深入了解這項非遺技藝,鄭州仁清金石傳拓藝術博物館工作人員專門在現場設置了免費體驗區,讓大家跟著老師現場體驗拓印過程,深刻感受傳統文化。
“此次拓片藝術展將持續至2月20日,大家可抽空前來免費參觀。”李仁清向廣大市民發出誠摯邀請。
鄭報全媒體記者 成燕 文/圖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9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
頭條 23-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