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昨日,記者從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鄭州市心血管病醫院)獲悉,該院專家完成我省首例球擴束徑技術輔助弓部三開窗治療主動脈夾層術。該手術的獨立成功完成,標志著該院在大血管疾病治療方面走在了國內相關領域前列。11月25日,該院副院長、心內科主任趙育潔、心內科十一病區主任牛思泉帶領專家團隊獨立完成1例球擴束徑技術輔助弓部三開窗治療主動脈夾層術,即主動脈3D打印+無束徑導絲(球擴)束徑技術輔助胸主動脈腔內修復體外“開窗”技術治療主動脈夾層。體外“開窗”技術治療主動脈弓部病變安全、有效,技術成功率98.6%,2年生存率為94.9%,免于再干預率為93.1%,該技術對支架的精準釋放要求非常高。今年11月初,患者劉先生無明顯誘因突發胸悶、胸痛,癥狀持續不緩解,且悶痛感同時放射至后背,于當地醫院給予藥物治療后癥狀未見明顯好轉,行主動脈CTA才發現原來是主動脈夾層,隨轉至鄭州七院繼續治療。
主動脈CTA影像
經檢查,劉先生所患主動脈夾層屬于復雜Stanford B型夾層,和其它大部分主動脈夾層比起來,病變更為復雜,手術難度更高。
為保證手術順利進行,該院專家團隊在術前制定了周密的手術計劃,并多次進行全科討論及多學科聯合會診,制定各種預案,充分考慮到夾層破口封堵、內漏、脊髓血供保護等因素。
3D打印支架
術中,趙育潔、牛思泉帶領團隊進行了一列系高難度操作,聯合應用體外“開窗”技術這個主動脈微創治療領域的領先技術,對患者進行腔內修復術。術后造影可見主體支架定位準確,無內漏,弓部三分支血流通暢,支架形態膨脹良好,目前患者現已能正常下床活動。 牛思泉介紹,近年來隨著腔內技術和器具的發展,主動脈覆膜支架3D指導下的“開窗”技術已成為精準治療累及主動脈夾層弓部及大分支血管的有效方法。在患者入路血管條件差的情況下,為確保手術順利、安全進行,無束徑導絲(球囊)束徑技術則提供了有效安全植入器械的新思路。這些技術的靈活應用減小了創傷,保證了安全,為不能耐受開放手術的病人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替代方案。
術前術后対比
正觀記者 王紅 通訊員 程曉歌 文/圖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5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
頭條 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