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從1928年起,考古工作者開始對殷墟進行科學發掘,陸續發現殷墟宗廟宮殿區、貴族居住區、王陵區、家族墓地等重要遺跡,已經基本摸清了殷墟的分布范圍與結構布局。殷墟總面積在36平方公里左右,1928年至今,發掘面積仍不到總面積的5%。
值得一提的是,分布在安陽小屯村東北的殷墟宮殿宗廟建筑遺址,總面積約0.65平方千米,勘探發現大小不一的建筑基址近百座,這些大型建筑基址大多為四合院式建筑。殷墟宮殿宗廟建筑遺址規劃宏大,基本上符合宮殿“前朝后寢,左祖右社”的建筑格局。宮殿建筑規模較大,筑于夯土臺基上,有正方形、長方形和“凹”字形等幾種,建筑形制為“茅茨土階,四阿重屋”的大型夯土建筑群。此外,在洹河北岸還有早于殷墟的“洹北商城”,與傳統意義上的殷墟遺址有重疊,總面積約4.7平方千米。宮殿區內現已發現數十處夯土基址,其中規模最大的基址總面積達1.6萬平方米,是我國已發現的面積最大的商代單體建筑基址。
這些建筑基址是如何修建的呢?考古人員作了還原:先在殿基下面挖出基礎坑,然后以黃土逐層填充并夯實。每層的夯土厚度約為9厘米,夯窩密集。再根據宮殿建筑結構的需要,挖出圓形豎穴柱礎坑,放上柱礎石和豎上立柱,還發現有用人“奠基”的現象。令人驚嘆的是,有些大型宮殿的柱礎竟是銅質的。
在中國考古學百年歷程中,殷墟是中華文明溯源的基石。中國考古史上的名家董作賓、李濟、梁思永、夏鼐等,都在殷墟先后主持或參與發掘,留下歷史的背影。殷墟發掘是中國考古學啟程的標志:揭開了殷墟的神秘面紗,也拉開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序幕,一批早期的考古學家在殷墟發掘中得到了成長和鍛煉,中國考古學的理論、方法、技術在探索中不斷創新和完善,殷墟成為現代中國考古學誕生和成長的搖籃,并初步形成了中國風格的考古學。
殷墟考古,在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學史上都是一件大事。一直以來,殷墟都是國際考古學界關注的熱點。所以有學者感慨:“沒有殷墟,就沒有中國考古學。”
責任編輯:王璐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20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9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
頭條 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