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鈴鈴……上午11點30分,急促的電話聲響起,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院區感染科五病區婦產科主任袁雪蓮迅速接聽。
(相關資料圖)
“一名新冠肺炎感染孕婦即將到達醫院!”
“收到,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掛上電話,患者接應準備工作緊鑼密鼓......27歲的孕婦小琳(化名)被順利送到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院區手術室。
產婦持續發熱、胎兒宮內窘迫
10月21日上午11點45分,袁雪蓮帶領婦產科團隊啟動“戰斗”。“產婦孕36周、體溫38.7oC,胎膜早破、隨時可能分娩!”“胎動頻繁,上胎心監護。”“胎心基線持續在170次/分以上,胎兒宮內窘迫。”“吸氧輸液、退熱治療!”“胎心仍持續保持在165-170次/分之間……”繼續待產可能會讓胎兒承受更大的風險,易發生感染、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等危及母嬰安全的情況。經過科學研判、反復研究、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后,醫生決定立即對患者實施剖宮產手術。
術前,產科、新生兒科、感染辦、護理團隊等進行多學科討論,全面考慮風險問題,制定詳細的應急預案。為避免剖宮產手術中氣溶膠擴散、血液污染、羊水噴濺等感染風險,全力保障產婦和胎兒的安全。
精心救治,全力守護母子平安
下午2點,袁雪蓮帶領手術團隊,迅速就位;早產保溫箱、手術器械、產包、無創呼吸機等醫療器械,就位;助產士、照顧產婦和新生兒的醫護團隊,就位。
“不要緊張啊!很快就能和寶寶見面了!”袁雪蓮耐心地安撫著小琳的情緒。“嗯!大夫,我不怕,我相信你們。”雖然隔著正壓頭套,看不清每個人的臉龐,但在醫護人員的圍繞下,產婦小琳滿懷信心。
下午2點18分,手術正式開始。全程三級防護、巨大的正壓頭套、鼓鼓的防護服、起霧的護目鏡、雙層手套……這套“繁瑣裝備”讓一臺普通的手術難度升級,讓曾經無往不利的手感變得些許陌生。
呼吸費力、聽力下降、觸感下降,對醫生的精細操作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是“全力守護母子平安”的信念讓每一個人都更加專注仔細。
憑著豐富的手術經驗和已經形成肌肉記憶的手術操作,歷經42分鐘,袁雪蓮、劉榮欣帶領團隊順利完成手術。
一聲啼哭,嬰兒順利出生
下午3點,一名女嬰順利出生,重3480克。“哇……”隨著一聲嬰啼,大家懸著的心終于落下來。“寶寶……”聽到孩子的哭聲,小琳的眼淚奪眶而出。“不要哭、不要哭,你剛做完剖宮產手術,傷口剛縫合好,情緒不能太激動。孩子很健康,粉嘟嘟的小臉,特別可愛!放心吧!”聽到劉榮欣的安慰,小琳的眼淚漸漸止住。“謝謝你們!謝謝大家!太感謝你們了……”小琳激動地向每一位醫護人員道謝。
“孩子核酸陰性,不要擔心啦,好好休息吧!”助產士王保云護士長親切地對小琳說。為避免交叉感染,寶寶娩出后,很快被轉移到特定房間,由新生兒醫護人員進行照護。此時,厚重的防護服下,袁雪蓮、劉榮欣、王保云等人早已汗流浹背……
此刻,在新生兒醫護人員的呵護下,襁褓中的小嬰兒喝完奶粉,酣然入睡。
鄭報全媒體記者 王紅 通訊員 劉榮欣 胡秋含 文/圖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1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30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
頭條 22-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