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
鄭州1+8都市圈如何更好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沖擊全國都市圈的第一方陣?10月22日,大河報·豫視頻推出“豫出彩·鄭出圈”系列策劃報道后,引發不少讀者關注,并登上今日頭條鄭州十大熱議話題。
都市圈一體化發展,交通先行。鄭州1+8都市圈,如何織就一體化交通網?規劃中的“1小時通勤圈”建設進展如何?未來,鄭州都市圈的交通發展,還會傳來哪些好消息?
◆“雙城”似“同城”,越來越便捷
10月的一天早晨,吃完早飯,劉世浩(化名)匆匆忙地就拎起電腦趕往鄭州,開啟了當天的工作生活。
劉世浩老家在新鄉平原新區,焦作讀的大學,畢業后就來到了鄭州工作,如今已是鄭州高新區某科技產業園一名技術骨干。雖然在鄭州工作,但家里還有妻兒及年邁的父母,還好距離老家不太遠,平時每周都是“雙城”跑。
“以前乘坐大巴車到鄭州,碰到人多的時候,還沒有座位。”劉世浩介紹,有時擠了半天也擠不上,非常不方便。不過現在好多了,新鄉市平原新區,即新鄉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緊挨著鄭州都市圈的核心地帶,在鄭州這個國家中心城市的帶動發展下,和以前有了很大變化,交通也更加便利。
對這樣的“雙城生活”,劉世浩并不覺得累,因為,在他周圍,有不少和他一樣,在大城市打拼逐夢,追逐更好生活的青年。
市民王先生老家在平頂山,在鄭州工作,由于工作關系,他基本每周都要回趟老家。以前從鄭州乘坐大巴車回平頂山需要四五個小時,有時候為了趕車還得起早貪黑。不坐大巴的話,乘坐火車,還需4個小時。如果開車的話,需要2個多小時,不算油錢,光過路費就達好幾十元。一年下來,也花費不少錢。
王先生坦言,鄭渝高鐵開通后,不僅從鄭州東站能乘坐高鐵,航空航站也能乘車,最快的37分鐘就可到達,慢的一個小時左右。“一天有多趟車,可以自由選擇,節省不少時間。”
“我喜歡鄭州,就像喜歡平頂山一樣,四通八達,交通便利。”王先生對未來鄭州都市圈的發展充滿期待。在他的微信朋友圈,既有平頂山的美景,又有鄭州的網紅打卡地。他感慨,“雙城”似“同城”,生活越來越便捷。
◆鄭州都市圈“一小時”通勤圈,進展如何?
其實,鄭州都市圈的“一小時”通勤圈,幾年前就開始謀劃。
去年4月,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正式印發《鄭州都市圈交通一體化發展規劃(2020—2035年)》,鄭州都市圈交通一體化建設藍圖正式出爐。按照《規劃》,鄭州、開封、新鄉、焦作、許昌五座城市的時空距離未來將大幅縮減,鄭州都市圈要實現真正的“一小時通勤圈”。
按照《規劃》,到2025年,鄭州都市圈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初步形成:以鄭州為中心的樞紐體系進一步完善。鄭州航空、鐵路“雙核帶動”作用顯著增強,航空樞紐擴能提質,鐵路樞紐形成“四主多輔”格局。
中心城市與次中心城市之間建成2條以上軌道交通、5條以上高快路組成的復合型交通走廊。適應同城化通勤服務的運輸體系初步建立,基本實現都市圈1小時通勤、中原城市群2小時通達。公共交通優先發展,五市中心城區綠色出行分擔率達到70%。綠色交通走廊初步建立。
目前,鄭機城際已實現半小時一班公交化運營,鄭焦城際開行列車加密至40分鐘一班。鄭州成功創建國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鄭州至平原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公交開通運營,公交互聯互通、交通智能化管理初見成效。
到2035年,鄭州都市圈交通運輸發展方式實現根本性轉變,形成基礎設施一體化、運輸服務同城化、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都市圈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
對此,河南省社科院城市與生態文明研究所副所長王新濤表示,要打造好鄭州都市圈,首先是對標國家中心城市的要求,堅持拉長板補短板,增強鄭州集聚高端要素能力和輻射帶動功能,讓鄭州這個核心強起來。有了強核,才能更好把周邊帶動起來。
其次是依托軌道交通,建立快速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一小時通勤圈,這也是都市圈一體聯動發展的最基礎支撐。
◆鄭州都市圈將建“米+半環+一網”軌道交通
隨著米字形高速鐵路網大格局基本形成,鄭州國際航空樞紐地位不斷提升,國際物流中心功能日臻完善,都市圈的交通優勢進一步凸顯。
“像坐公交一樣乘坐城際列車,便捷化的乘車流程滿足了我們隨到隨走的乘車需求。”采訪中,有鄭州市民感慨,鄭州開通了很多城際列車,比如鄭開、鄭焦、鄭機城際公交化等,這些城際列車基本都是10分鐘或者20分鐘左右一趟列車,乘客不需要取紙質票,在檢票入口處,直接刷身份證即可進站乘車。坐上城際列車,觀賞著車外風景,一杯茶的功夫,就能到達目的地。
河南理工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交通工程系主任郭保華在接受大河報·豫視頻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鄭州都市圈綜合交通運輸規劃》設想,鄭州都市圈將建設以鄭州為中心的“米+半環+一網”鄭州都市圈軌道交通網、“三環十縱十橫六聯”高速公路網和“一城一港”的水運網,將明顯提升鄭州都市圈城市間的社會經濟聯系,但目前部分都市圈城市之間的交通聯系仍偏弱。
郭保華分析,高速公路方面,開封到新鄉、許昌到平頂山、鄭州到濟源的繞行距離基本在40%以上;鐵路方面,焦作鄭州平頂山許昌和漯河到濟源、鄭州新鄉許昌濟源到平頂山、焦作到新鄉的鐵路繞行距離在60%以上。
連通焦作、濟源、洛陽和平頂山的呼南高鐵和連通平頂山和漯河的平頂山至周口高鐵的建設將緩解都市圈西區城市間交通壓力,但都市圈東區開封與新鄉、許昌、漯河等城市間的鐵路聯系仍需提升。
◆鄭州都市圈交通如何協同發展?
其實,劉世浩對未來鄭州都市圈各城 市間的交通,充滿了期待:
鄭開城際公交、鄭許城際公交、鄭上公交……構建以鄭州為中心,輻射周邊城市及航空港區、中牟、新鄭等近郊城鎮和新興增長中心的“半小時通勤圈”。
完善“四主多輔”客運系統布局和“1+2+N”貨運系統布局,加快實施鄭州南站、小李莊站等樞紐工程,以及圃田、薛店等鐵路物流基地。
記者梳理發現,2010年鄭西高鐵開通運營后,十年間,先后建成投運京廣、鄭徐、鄭萬、鄭阜、商合杭、太焦高鐵河南段,隨著今年6月鄭濟高鐵鄭濮段建成投運,河南在全國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鐵網,實現“市市通高鐵”。
鄭州作為國內重要的公路樞紐城市,京港澳高速、連霍高速兩大國家干線公路于此交匯,共同構筑起鄭州對外交通的“十字”骨架。鄭州市交通運輸局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3805公里。
鄭州都市圈城市間交通建設該如何更好地協同發展?
郭保華表示,都市圈協同發展不應當是鄭州市與其他城市的一對多的輻射性協同發展模式,應當形成以中心城市鄭州為主,各城市都發揮自身輻射能力的多對多網狀協同發展模式,在交通網絡、產業對接、協同創新、區域營商、生態環境、教育醫療及疫情防控等方面充分協同,互聯互通,共同發展。
房子、車子、高鐵線路……部分雙城生活的上班族,最關心的是政策的風吹草動。對于未來,劉世浩充滿信心,他深信:鄭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未來可期……(頂端新聞·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呂高見)
頭條 22-10-24
頭條 22-10-24
頭條 22-10-24
頭條 22-10-24
頭條 22-10-24
頭條 22-10-23
頭條 22-10-23
頭條 22-10-23
頭條 22-10-23
頭條 22-10-23
頭條 22-10-23
頭條 22-10-23
頭條 22-10-23
頭條 22-10-23
頭條 22-10-22
頭條 22-10-22
頭條 22-10-22
頭條 22-10-22
頭條 22-10-22
頭條 22-10-22
頭條 22-10-22
頭條 22-10-22
頭條 22-10-22
頭條 22-10-22
頭條 22-10-22
頭條 22-10-22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
頭條 2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