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鄉市人民政府印發《新鄉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
【發展目標】
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運河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鄭新一體化、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國家、省重大戰略部署,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資源,以全域發展為理念,以產業發展為核心,以素質提升為抓手,以鄉村旅游為亮點,加快重大項目建設,推動全市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到“十四五”期末,新鄉文旅產業深度融合,體制機制更加優越,空間布局更加合理,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品牌形象明顯提升,努力把文旅文創培育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和現代化新鄉重要支點,將新鄉建設成全國知名的太行山康養度假勝地、山地戶外運動健身休閑目的地、中部地區入境游客重要旅游目的地,爭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十四五”期間,全市文旅產業增加值和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速達到15%以上,到2025年,全市接待國內旅游者達到5000萬人次以上,國內旅游收入達到400億元以上,文旅主要指標邁入全省第一方陣,文旅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4.5%。
——載體建設不斷加強。到“十四五”期末,建成1個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新增5A級景區1家,培育形成1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3~4個省級旅游度假區,1個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引導培育一批A級景區提檔升級,努力培育1家文旅上市企業。培育形成1~2個中原旅游名縣、4~6個中原旅游名鎮、6~8個中原旅游名村,創建特色生態示范鎮3~5個,休閑觀光園區5~10家,鄉村旅游特色村或河南省鄉村旅游康養示范村10~15個。新創建星級飯店3~5家,打造省級精品民宿20家。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更加健全,四級服務網絡體系運行快捷高效,公共文化產品豐富,數字文化服務實現全域覆蓋。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完善構建新鄉記憶體系,爭取成功申報一批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新增備案3~6家博物館,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取得新進展。力爭推出2~3部在國內有影響、省內有地位的精品力作,塑造我市代表性文化藝術精品。
【空間布局】
全市文旅發展以“三帶五區域多節點”空間布局為核心,結合全市文化旅游資源特點、空間分布特征,依托交通網絡和城鎮體系布局,堅持全域旅游發展和突出培育重點龍頭產業相結合,逐步形成“帶狀分布、片區互補、串珠成線、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全域發展格局。
(一)建設南太行文化旅游帶
依托南太行獨特地質地貌和山水優勢,充分發掘和整合南太行自然、歷史和人文資源,實施差異化精品發展戰略,以南太行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為基礎,加快南太行徒步、攀巖、騎行、穿越、康養、山地探險、低空飛行等現代體育旅游產業產品發展。
加快南太行路網建設,補齊太行山出行短板,加緊推進新晉高速、鶴輝高速、沿太行高速建設,在輝縣市、衛輝市境內新建的3條高速10個服務區或上下站口投入使用,謀劃鄭新南軌道交通項目,加快景區內部旅游小環線、景區之間旅游中環線、市域旅游大環線建設,構建“山下看太行”交通體系;修建貫通南太行各景區、海拔1000米左右規劃長度約320公里的游步道,打造全國聞名的崖上徒步穿越運動康體旅游帶,豐富“半空看太行”觀光體驗;依托衛輝唐莊機場、寶泉以及各景區纜車項目等開發低空游覽產品,探索“空中看太行”游覽項目。
突出發展百泉藥交會、郭家寨中藥健康養生生態園、龍溪溫泉等文旅康養項目,推進南太行康養產業發展。
持續辦好萬仙山國際攀巖節、中國·新鄉體育產業博覽會暨戶外時尚運動嘉年華活動、寶泉龍舟大賽、鳳泉區全國山地自行車邀請賽等體育賽事和節慶活動,加快推進寶泉崖上山地娛樂和飛行影院等娛樂體驗項目,打造國際化戶外運動探險旅游區。
推進戰國趙長城沿線文化遺產、生態、旅游的綜合保護和利用,謀劃推進趙長城文化白陘小鎮、衛輝市太行山八路軍抗戰紀念館、長城文化公園等項目,建設長城綠色生態廊道。
(二)建設黃河文化旅游帶
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民族品格和時代價值,打造具有鮮明黃河文化標識的文旅項目。
謀劃170公里沿黃大堤生態廊道建設,加快推進貫孟堤擴建工程,并以黃河堤防、穿灘道路和沿黃生態道路串聯黃河文旅資源,推動黃河(新鄉段)沿岸文旅產業聚集。
復興黃河箜篌文化,結合平原湖生態資源,建設箜篌文化復興公園,打造國內最大的箜篌文化傳承基地。依托陳橋驛宋代特色文化,改造、復建陳橋鎮相關景觀,傳承豫劇祥符調戲曲特色文化,打造宋源文化展示區;依托曹崗險工、黃河最后一道彎水利特色文化,謀劃建設一批黃河最佳觀賞點、網紅打卡地以及地上懸河標志物,推出“黃河龍腰”品牌;依托陳橋濕地、青龍湖等自然生態資源,積極探索民宿發展路徑,打造鄉村旅游示范區、生態休閑觀光體驗區。
依托原武鎮玲瓏塔、城隍廟、原武八景、踐土會盟遺址等歷史文物資源,融創文旅城雪世界、冰樂園、水世界、酒店群、會議中心、休閑步行街等文體商業資源,打造集文化體驗、品質度假等于一體的“黃河古城”;完善王府井奧萊·平原小鎮休閑、娛樂、居住等配套設施,打造大都市區時尚購物新地標;積極融入黃河文化旅游帶和鄭汴洛國際文化旅游核心區,在平原示范區建設國家級黃河體育公園項目,推動現代冰雪運動、水上運動、自由搏擊、電子競技等運動的發展,積極承辦國內各類體育賽事,探索發展低空航空、馬戲馬術等活動,打造以國際化現代時尚運動體驗為主的一體化文化旅游體驗區。
依托原陽縣生態廊道、萬畝槐林等生態資源,推動黃河民宿、房車營地建設,打造集休閑、康養、農耕文化于一體的森林度假區。
依托長垣天然文巖渠、利用國家黃河水利風景區、黃河灣森林公園及沿黃五鄉鎮打造黃河文化公園;積極推動長垣君子文化產業園、學堂崗圣廟等君子文化品牌建設;整合水系、濕地等生態資源,推出“水潤珍珠鏈”生態品牌;大力推進“豫菜振興”,支持長垣把中國廚師之鄉打造成為全國美食之鄉;謀劃打造長垣美食街區,擦亮“中華美食名城”招牌。
(三)建設大運河文化旅游帶
深入挖掘千年運河積淀的深厚文化資源,實施一批精品文旅展示項目。加強大運河非遺展示創新及保護利用設施建設,推動河湖以及生態濕地水系連通、歷史文化和鄉愁記憶情境重現,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推出大運河題材優秀作品,構筑大運河實體景點與地域文化共生共榮的集中展示空間,將新鄉大運河建設為璀璨的文化帶、綠色的生態帶、繽紛的旅游帶。
以輝縣市百泉湖、百泉河為核心,依托百泉山水園林古建筑、百泉藥都品牌等,強化百泉河及百泉湖水工遺存保護、百泉書院展示,復興百泉藥交會,打造百泉特色文化風情體驗區。以李大召文化遺址公園為核心,推動美好生活文創產業園項目,打造大運河文化休閑片區。
以獲嘉縣武王廟(同盟山)為主線,以獲嘉縣七十二冢為面,深度挖掘同盟文化資源,打造商周文化圈。
以衛河市區河段為主線,以北關街、平原省委舊址、衛河公園、牧野湖、鳳泉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為重要節點,融合沿線歷史文化、文物遺存、現代工業、民俗傳統等主題,建設鳳泉湖濱水景觀廊道、鳳凰山彩頁景觀廊道、沿水自行車道、濱河休閑健身綠道、主題景觀小品等,構建連續貫通的綠色生態休閑景觀長廊,打造新鄉城市會客廳。
以衛輝古城為核心,依托望京樓、比干廟、姜太公故里、潞王陵等,恢復貢院街、鹽店街等歷史街區風貌,挖掘展示殷商文化、明清文化、街區民宿風情工業遺址等,建設文化旅游綜合體,打造中原休閑體驗游知名古城。
(四)區域帶動、互補連線的多節點多業態點狀空間布局
依托各縣(市、區)資源稟賦和文旅現狀,打造以百泉區域、陳橋區域、原武區域、唐莊區域、同盟山區域等為代表的文旅資源富集地,以延津森林城為代表的生態休閑目的地,以寶泉崖上人家、黃水軍事體驗園、平原示范區黃河民宿等為代表的民宿集聚群,以原陽九豫全、長垣醫學博物館等為代表的工業旅游示范點,以輝縣冀屯等為代表的鄉村休憩游建設,構建輻射多城鎮、連接多節點、融合多業態的發展格局。
【重點任務】
(一)拓展文旅融合深度
緊扣新時代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主題,厚植新鄉優秀傳統文化優勢,堅持創新驅動,依托旅游的產業化、市場化手段豐富文化產品的供給類型和供給方式,推動文化旅游雙向整合、跨界融合,努力在文旅文創融合領域出圈出彩。
1.文旅產業體系融合。加快旅游與農業、林業、水利、康養、體育、教育、工業、科技等產業融合發展,壯大文旅產業體系。
一是鄉村游。依托各地自然生態、文化遺存、康養資源、農業優勢、美食傳統、民俗演藝等,廣泛開展旅游節慶推廣活動,發展鄉村旅游特色產品。支持“老家河南 黃河有禮”中原名優特產直銷館建設,將其打造成全省鄉村振興的新亮點。
二是研學游。聯合河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深入開展新鄉太行山文化與旅游研究。引進專業研學機構,打造一批主題鮮明的省級研學旅行營地,研發一批研學旅行精品課程,推出一批串聯山水景區和歷史文化遺產的研學旅游精品線路。
三是紅色游。充分挖掘新鄉先進群體紅色資源,打造在全國有影響的紅色旅游精品線路、經典景區和研學基地。合理設置研學課程,建設研學教育基地,創作紅色教育文藝作品,推進實景演出,走特色化、精細化、品牌化之路,增強沉浸式體驗,打造新鄉紅色研學亮點。
四是工業游。支持原陽九豫全食品公司、長垣醫學博物館創建國家4A級景區,打造河南省工業旅游示范點。
2.文旅文創產品融合。引導文創企業與旅游企業融合發展,支持發展工藝品、文化旅游、特色節慶、特色展覽等特色文創產品。
一是扶持特色文創企業。支持久鼎箜篌、善也堂根雕、文寶齋蘇繡、李金梅毛筆、面塑等文旅企業與駐新高校合作,增加文化創意,創新產品設計,提升產品吸引力、市場知名度和企業品牌實力。
二是打造新鄉文旅IP。聚焦牧野文化、比干文化、宋源文化、太行文化等舉辦IP形象創意設計大賽,活化牧野大戰和官渡之戰等古戰場、香泉寺等石窟寺和面塑等手作、新鄉先進群體紅色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強化文創伴手禮、特色手工藝品等產品設計,并以動漫、影視、燈光秀、實景游藝、舞臺表演等形式,做好現代化闡釋和表達,研發打造一批獨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符號、文創產品,形成文化IP矩陣,強化IP推廣和賦能,將新鄉打造為創意之城。
三是創新沉浸式體驗消費。發展沉浸式、參與型、互動型、體驗型文旅消費,開發演藝旅游、夜間旅游等新興業態,切實激發各地活力,刺激拉動消費。支持南太行、寶泉等完善文旅文創消費業態、場景、體驗等全產業鏈條。依托同盟古鎮、萬仙山郭亮村等,建設集文創商店、小劇場、文化娛樂場所等多業態的消費集聚地。通過開展文化旅游消費示范特色街區創建評定,引導各縣(市、區)改造提升重點夜間消費場所,發展夜間文旅消費項目。
四是豐富城市休閑新供給。依托衛河沿線富集的文化遺產、工藝美術、老舊工業廠房、傳統街區等城市文化旅游休閑資源,培育發展影視動漫文創園、工藝美術創客室、非遺文化體驗館、文化創意博覽園、主題娛樂園區、城市文化旅游綜合體等新業態。
3.文旅公服滲透融合。加快全市文旅服務設施融合建設,重點關注旅游服務設施文化性共享性改造,文化服務設施旅游體驗性升級。謀劃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嵌入旅游景區、線路、住地、交通服務區域等,以公共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為契機,試點在景區(鄉村旅游特色村)游客服務中心或景區所在鄉鎮建設一批景區文化館、景區書屋。探索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鄉村旅游服務中心融合,公共圖書館開展旅游公共信息服務,博物館、非遺傳習場所與研學旅行相融合,串聯標志性文化設施,打造旅游線路等。
4.文旅品牌塑造融合。創新文旅融合營銷和品牌塑造體系,建立文旅融合多方位全面的整合營銷系統,實施全市爭創國家級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輝縣市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和特色康養旅游示范區等,開發具有品牌效應和區域特色的大文旅品牌。繼續發揮文化品牌效應,組織開展群眾參與性強的文化旅游活動。
(二)提升公共服務效能
統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管理,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實現文化和旅游服務普惠于民。
1.提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基礎設施補短板、公共服務擴容提升等行動。推進市圖書館、文化館新館建設。指導紅旗區、牧野區和衛濱區的兩館、封丘縣四館一劇院、衛輝市五館三中心、獲嘉縣圖書館和原陽縣文化館等場館的建設和提升,實現縣級兩館全覆蓋。持續推進公共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實現鄉鎮(街道)分館的全覆蓋,形成服務重心下移、優質資源統籌、公共服務優質的良好局面。推進城市書房建設,利用3年時間,在全市建設城市書房100座,城市書柜1000個,形成重點突出、布局合理、服務便捷的全民閱讀服務網絡,打造市民家門口的文化服務矩陣。
2.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全面推進市、縣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建設,并與省“文化豫約”平臺聯網,構建省、市、縣、鄉、村五級數字文化服務平臺網絡體系。建立和完善群眾網上點單、政府買單、公共文化服務單位接單的雙向數字服務機制,實現文化供給和群眾需求的無縫對接。
3.加強藝術精品創作。堅持“二為”方針,創作生產一批紀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弘揚傳承黃河文化、運河文化等藝術作品。持續加工提高《游子吟》《豫北女人》等精品劇目,提升創演能力。常態化推進“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廣大藝術創作者走進景區,因地制宜,量身打造一批精品力作。吸引更多網絡劇、電視劇在新鄉拍攝、取景,形成新鄉網紅打卡地。加強新劇目的編排工作,力爭每年推出1部新排劇目。
4.推進文化志愿服務。認真落實《文化志愿服務管理辦法》,充分發揮公共文化單位志愿服務站的作用,不斷充實文化志愿隊伍。持續開展以“尋找村寶”為主題的文化志愿服務基層行活動,通過唱村歌、聽村戲、繪村畫等系列活動,營造濃厚的文化志愿服務氛圍。積極推進鄉村文化合作社建設,推動鄉村文化藝術人才資源的整合和協作,壯大基層鄉村文化人才隊伍,提升群眾自編自導自演自辦群眾文藝節目的能力,助推基層文化建設上檔晉級。
5.推動旅游通達設施建設。圍繞全域發展的大局,充分考慮“互聯網+高鐵時代”和“自駕車+風景綠道慢行時代”共同作用,完善支撐全域旅游發展的基礎設施。
一是構建全域旅游交通體系。加快推進新焦城際以及新晉高速、鶴輝高速、沿太行高速等建設,全面提升改造全域旅游外部通達性。結合旅游景區、田園綜合體、鄉村旅游點、特色小鎮的規劃布局,推進干線公路與A級景區、鄉村旅游點“最后一公里”通達工程。加強景區內部道路建設,形成景區內部旅游小環線、景區之間旅游中環線、市域旅游大環線的“快旅慢游”旅游交通一體化格局。
二是實施文旅交融,推進“交通+旅游+驛站”旅游風景道建設,加快游客服務中心、旅游驛站、露營地、補給站、旅游標識等體系化建設,在高速公路地標設置上使用新鄉文旅品牌,把高速“交通線”打造成文旅“宣傳線”。在高速服務區建設中融入文旅元素,將高速“服務區”打造成游客“集散區”。
三是把廁所革命從城市擴展到廣大農村,從景區擴展到旅游通道沿線、交通集散點、鄉村旅游點、旅游餐館、旅游娛樂場所、休閑步行區等。四是推出新鄉旅游年卡。以市場化運作方式,推出惠及全市群眾的旅游年卡,促進文化旅游相關行業消費收入,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協調發展。
(三)推動產業提質增效
1.加快災后重建,助推企業復工復產復蘇。堅持“恢復重建與高質量發展相結合”“短期措施與長效機制相結合”的原則,強化重點項目支撐,大力實施景區基礎設施提升工程、鄉村旅游提質工程、旅游市場提振工程。加強與上級業務對口部門的匯報溝通,積極爭取中央、省更多政策支持,加強對A級景區、特色旅游村、鄉村旅游重點村、旅游民宿等市場主體的指導幫扶,力爭早日全面復工復產復蘇。
2.搭建各類服務平臺,推進文旅企業提質增效。一是搭建激勵平臺,開展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文化產業特色鄉村創建工作,培育龍頭企業,做強做優做大骨干文化企業;二是搭建展示平臺,組織文旅企業參加各類文化產業博覽會、交易會,推動文化旅游產品和服務“走出去”;三是搭建融資平臺,依托智慧金融服務平臺,開展線上線下對接,鼓勵金融機構為文旅企業提供各類金融產品和服務。
3.發揮項目帶動作用,促進文旅產業提升實力。聚焦現有文旅項目基礎設施建設、文旅資源整合開發、文旅功能完善提升謀劃項目,鼓勵各縣(市、區)組織團隊,圍繞黃河、大運河、長城等國家戰略高起點謀劃重大產業項目,推進項目儲備、備案、建設等工作。集中力量抓好一批投資大、規模大、關聯度高的具有重大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文旅項目,帶動全市文旅產業快速發展,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加快推動新鄉南太行文旅康養產業帶改質提升和鄉村振興項目落地實施,重點推進太行水寨生態旅游、南太行夜游、寶泉·白陘水鎮及崖上太行生態旅游觀光帶、平原示范區融創文旅新城項目,經開區箜篌文化復興公園項目、陳橋古鎮、烹飪小鎮等重大項目建設。推進文旅招商,積極對接世紀文旅、驢媽媽、八戒文旅等知名文旅企業,深化文旅項目策劃和精品打造,加快強鏈、補鏈、延鏈,推動新鄉文化旅游業全鏈條發展。
4.豐富旅游產品供給,推動文旅產業提檔擴容。以品牌打造和業態創新為重點,深入挖掘各縣(市、區)資源稟賦,在“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全要素各環節,全方位謀劃新業態、開發新場景、探索新模式。
培育一批景區精品企業,改革景區管理機制,突出抓好周邊環境整治和景區精細化服務。順應美麗鄉村、休閑體驗旅游和生態產業的發展趨勢,促進依靠門票經濟的傳統景區向休閑度假轉型升級,豐富山地運動、冰雪、老年、自駕、夜游等旅游產品開發,積極創建旅游品牌。支持寶泉豐富度假產品,爭創國家5A級景區,支持南太行旅游公司做大做強,盡快實現A股上市。
加快推進旅行社轉型發展。引導旅行社準確把握旅游消費市場細分化和升級化趨勢,關注旅居、研學、紅色等新興旅游消費市場,包裝設計出更適合市場需求的單項或組合型旅游目的地產品和旅游線路產品,鼓勵有實力的旅行社通過橫向兼并和產業鏈縱向整合提升核心競爭力。
促進星級飯店、經濟型飯店和客棧等業態的協調發展。不斷推進星級飯店提質轉型增效,開展特色文化主題飯店的創建工作,創建一批特色文化主題飯店。鼓勵發展旅游房車、汽車旅館和健康養生飯店等旅游住宿新業態。
加大旅游商品開發力度。依托黃河有禮·中原名優特產名品城,充分挖掘展示新鄉本地特色旅游商品,拓寬“旅游團隊+特產”、“景區+特產”等營銷渠道,進一步推動南太行特產精品館建設,擴大文旅消費,打造老家河南購物品牌。加大文創產品開發,打造黃河禮物。
(四)傳承創新遺產保護
1.加強文物保護利用。一是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圍繞黃河文化公園、大運河文化公園、長城文化公園建設,系統梳理黃河、長城及革命文物資源特點及價值,挖掘闡釋文物資源價值,實施一批文物保護展示工程。推進百泉古建筑群、潞簡王墓、衛輝古城、華新紗廠、李大召遺址、中共平原省委舊址、河朔圖書館舊址等文化遺產的保護維修和展示,提升文物保護維修水平。強化項目儲備,推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二是健全博物館、紀念館和文物開放單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大力支持縣級國有博物館建設,推進免費開放博物館,提高公共服務質量,支持非國有博物館發展。三是推進文物的活化利用。加強文物價值研究闡釋和傳播利用,讓文物活起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支持平原博物院等文博單位與知名文創機構合作,推動館藏文物創造性轉化,開發文創產品,推出一批“牧野禮物”。推動文化文物資源與新技術新應用跨界融合,大力發展云展覽、云體驗、云宣教和沉浸式消費體驗新場景,推出一批數字文旅文創示范項目。四是加強文物安全和行政執法。嚴厲打擊盜竊、盜賣和走私文物等各類文物違法犯罪活動。提升考古能力,繼續完善“先考古、后出讓”工作機制,將“考古前置”改革推向深入。加強基本建設考古發掘管理工作,逐步形成完善的制度和管理體系。完善基本建設文物保護行政審批程序,加強基本建設文物保護行政監管力度,確保基本建設中地上、地下文物安全。
2.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持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建設,力爭推出一批文化價值突出、地域特色明顯的優質非遺項目,提升非遺保護水平,培育創建文化生態區。深入挖掘整理黃河、運河流域的非遺資源,梳理“兩河”流域的歷史文脈,編纂《黃河文化(新鄉段)資料冊》《牧野古韻——非遺項目》等講好“新鄉故事”。系統梳理工藝美術資源,建立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和全市工美產業聯盟,舉辦新鄉文旅創意大賽。以面塑、泥塑、刺繡、烙畫、毛猴、木版年畫等為依托,圍繞工藝流程解構,推動技術和文化再創造,形成創意研發、加工制造、銷售流通、市場服務等為一體的產業鏈和生產體系。加大對傳統工藝非遺傳承人培養力度,樹立新鄉工匠標桿。組織開展封丘縣祥符調、平原示范區原武盤鼓、師寨五柳集抬閣等影像記錄和收集整理工作,編輯出版相關非遺書籍,傳承歷史文脈。大力推進特色美食、傳統技藝、民間工藝等“非遺”產業化發展進程,鼓勵張氏經絡收放、獲嘉羅漢拳、小楊莊木版年畫等建設非遺傳習所。積極支持箜篌文化產業傳承基地建設,做大做優做亮新鄉箜篌藝術這一特色。指導輝縣百泉藥交會展示館等重點非遺保護設施建設,打造“兩河”文化傳承弘揚的名片。
3.挖掘展示文化內涵。對新鄉文化資源進行全面梳理普查,摸清底數、分類建檔,建設文化資源庫。重點圍繞打造南太行文化旅游帶、黃河文化旅游帶、大運河文化旅游帶,深入發掘、提煉新鄉文化的精神價值。充分挖掘以商周文化、魏晉文化、宋源文化、明清文化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以太行文化、財神文化、長壽文化、相思文化、烹飪文化、君子文化等為代表的特色文化,以比干、姜子牙、邵雍、竹林七賢等名人隱士為代表的圣賢文化,以陳平、周勃、周亞夫、張蒼、婁師德等官員宰相為代表的宰相文化,以史來賀、吳金印、張榮鎖、劉志華等英雄模范為代表的先進群體文化,建設集中文化展示區3處以上,示范文化街區12條以上,講好新鄉故事,傳承牧野文化,梳理命名部分道路名稱,提升文化品位,打造文化之城。
(五)扎實助推鄉村振興
順應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發揮文化旅游關鍵媒介推動的作用,以農業為基底,以文化為靈魂,整合發展新鄉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等項目,構建文化旅游引導的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1.豐富鄉村旅游產品供給。依托各地自然生態、文化遺存、康養資源、農業優勢、美食傳統、民俗演藝等,發展不同業態的鄉村旅游特色產品。重點支持太行山和沿黃一批旅游資源基礎好的鄉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通過開發一批鄉村旅游美食,建設一批田園游樂場,打造一批視覺網紅打卡地,升級一批外土內洋特色民宿,包裝一批鄉村旅游特產,建成一批“好吃好玩好看好住好買”的五好鄉村旅游目的地,著力構建太行山鄉村風情體驗區、黃河農林生態休閑區和環城一小時近郊鄉村休閑區的“兩區一環”發展格局。
2.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以農村五項重點改革、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為依托,打造一批近郊鄉村游憩地、農耕文化體驗地、景區周邊游客承接地,推出唐莊萬畝桃園、原陽“一畝三分地”、封丘沿黃萬畝油菜花海、封丘青堆樹莓園、長垣衛華農場、宏力采摘園等一批充滿鄉土氣息的特色旅游產品,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到2025年,培育創建10~15個鄉村旅游特色村或河南省鄉村旅游康養示范村,鼓勵有條件的鄉村旅游點創建A級景區,建設精品鄉村田園綜合體。
3.突出高端民宿建設。把民宿建設作為鄉村旅游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引進國內外知名民宿品牌和投資商,提升創意設計和管理運營水平,著力建設特色精品民宿。在輝縣市、衛輝市和平原示范區高起點打造“太行民宿”和“黃河民宿”品牌,各縣(市、區)每年改造提升農家樂或新建民宿20家以上,到2025年全市要新建20家省級以上精品民宿,高標準建設鄉村旅游目的地。
4.豐富鄉村文化內容。加強鄉村本土的民俗文化、文化遺產及舊民宅等的發掘保護,開發當地的人文和生態特色,通過農旅、文旅結合,拓展當地產業品牌文化的外延,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充分發揮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功能,鼓勵農村群眾以傳統文化、當地風俗、美麗鄉村為主題舉辦農民書畫展、文藝匯演等,為鄉村文化展示提供平臺,形成一批網紅打卡地。
(六)大力發展紅色旅游
充分挖掘新鄉先進群體紅色資源,堅持紅色人文景觀和綠色自然景觀相結合,創新紅色旅游業態和開發模式,打造全國有影響的紅色旅游精品線路、經典景區和研學基地。
1.打造先進群體精神高地。充分挖掘利用新鄉英模群體的時代價值和影響力,做好統籌規劃與發展,抱團發力,加大項目建設,擴大宣傳力度,將先進群體英模文化建設成新鄉獨一無二的城市名片。同時梳理依托新鄉抗戰文化歷史遺跡、人民群眾艱苦創業精神足跡等,豐富紅色旅游產品。
2.創新紅色旅游發展路徑。把先進群體精神與南太行綠色旅游資源、鄉村旅游資源有機結合起來,設計出紅、綠、土有機結合的旅游線路,拓展不同類型產品的線路體驗,不斷提升紅色旅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增強南太行休閑觀光體驗和鄉村旅游的文化性和精神引領性,形成互促共進、共同發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紅色旅游“軟實力”推動“硬發展”。
3.創建英模研學旅游品牌。引進研學專業機構,創作紅色教育文藝作品,以實物、實景、實例、實事為載體,延伸黨性教育課堂,拓寬黨性教育視野,增強黨性教育深度。在展示手段上體現先進科技性,由室內靜態被動接受向室外動態體驗拓展,在紅色精神傳承上體現政治性,由參觀型向培訓型拓展。利用新鄉市委黨校、新鄉先進群體精神教育基地等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劉莊、唐莊、京華、回龍、裴寨、冀屯等紅色教育基地。
(七)著力打造品牌形象
1.確立清晰品牌定位。圍繞“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形象的塑造,強化新鄉市文化旅游資源整合和整體旅游形象推廣,培育塑造定位清晰、特色鮮明的城市形象。征集制定新鄉文旅宣傳口號和文旅IP形象,著力打造主題突出、傳播廣泛、社會認可度高的新鄉文旅主題形象口號。以南太行、黃河、大運河、牧野文化、太行山精神為資源支撐,重點培育“山”“河”“古”“紅”四大文化旅游產品等子品牌,提升區域內文化旅游品牌影響力。
2.創新市場營銷方式。注重研究市場需求,注重新興媒體和大數據的綜合運用,實現不同群體精準化、個性化推送,進一步增強我市文化旅游的吸引力。積極與今日頭條、小紅書等互聯網平臺對接,創新開展新媒體合作,開發云上游、云上民宿、云上博物館、云上農家等線上宣傳。指導南太行、寶泉等重點景區參加全球文旅創作者大會、小紅書種草老家河南等全省文旅營銷活動。借助鄭州大都市區旅游協同發展聯盟等平臺,深化文旅區域合作,實現信息互通、客源互動。與山西等相鄰省份開展省際協作,打造太行山掛壁公路等精品線路。
3.豐富節慶營銷內容。結合國家戰略、節日節點等策劃舉辦主題鮮明、特色突出的規模型品牌化節慶主題活動,深入挖掘展示新鄉特色,提煉四季游覽特點,設計制作新鄉市四季游覽地圖,形成節慶活動品牌。如借助封丘縣油菜花生態旅游節、寶泉郁金香踏青賞花節,整合同期市域內油菜花、桃花等景區景點打造新鄉春季賞花生態休閑線路。借助萬仙山國家攀巖公園持續打造國際性攀巖賽事等。通過系列商貿活動、文化節慶、體育賽事、鄉風民俗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提升新鄉旅游整體吸引力。
(八)推動行業智慧建設
持續實施“數字中國”戰略,推進元宇宙的具體文旅應用,開發數字化體驗產品,發展沉浸式互動體驗、虛擬展示、智慧導覽等新型旅游服務,推動智慧化文旅項目應用發展。
1.打造5G+智慧旅游公共服務平臺。緊緊圍繞“5G+智慧旅游”的核心與實質,建設全市智慧旅游調度中心,實現縱向與省、市、縣旅游行政管理平臺基礎信息及行業應用信息的融會整合,橫向實現與交通、衛健、生態環境、氣象等各涉旅部門的數據共享。打造智慧旅游服務及行業監管平臺,開發游客流量監測系統、旅游安全監管系統、導游服務系統、氣象預警信息顯示系統等。通過智慧平臺建設,實現能夠對文旅企業運營數據及網絡輿情的在線搜集監測,提升與我市全域旅游發展相適應的遠程調度及客源大數據分析能力,推進全市文化旅游行業服務和運行監管向數字化、網絡化、自動化、標準化邁進。
2.豐富數字化產品服務。通過開發基于H5平臺的移動終端旅游平臺,實現基于智能手機設備的定位、導航、直播、點播等智慧化服務功能,為游客提供全程化、個性化、便利化的智能服務。利用智能服務創新體驗,建設全息影像、5D光影、夜間博物館、夜間旅游景區等豐富旅游產品內容,構建以數字化為核心的文旅產業生態,為游客創造全方位文旅體驗。運用數字管理提質增效,主要文旅消費場所實現在線預訂、網上支付,全市A級旅游景區智慧化旅游建設顯著提升,A級以上景區全部實現智能導游、電子講解和實時信息推送,提升旅游品質,提高管理服務效能。到2025年,實現創建5鉆級智慧景區1家,4鉆級智慧景區3家。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