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召開“河南這十年”主題系列生態文明建設專場新聞發布會,重點解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生態環境建設的有關情況。
十年來,我省在生態環保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在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方面,采取了哪些有力舉措?在自然生態保護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
2020年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我省獲優秀等次
省生態環境廳一級巡視員王朝軍介紹,2020年,中央對省委、省人大、省政府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河南獲優秀等次,2021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達到污染防治攻堅開展以來最好水平。
這十年,出臺35部生態環境地方性法規規章,制定和修訂了26項生態環境地方標準,持續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開展四輪次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在全國率先實現12369舉報電話“全省一號通”。
實施河湖長制、林長制、生態補償制度,強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環保信用評價、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開展企業服務日活動、綠色發展評價排行、績效分級管理,建成了全方位、立體化、全覆蓋的監測監控信息網絡,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基本形成。
淘汰落后煤電機組600萬千瓦、黃標車125萬輛、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21萬輛,完成清潔取暖“雙替代”改造548萬戶,取締整治“散亂污”企業12萬多家,完成工業鍋爐綜合整治項目1434個、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治理項目17417個,在全國率先開展食用菌和烤煙等行業“雙替代”、全省燃煤電廠全部實現超低排放。
2021年全省PM10、PM2.5濃度分別為77微克/立方米、45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分別下降39.4%、41.6%,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0.1%,比2015年增加56天,環境空氣質量進入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
實施“四水同治”項目929個,修復退化濕地4473畝,不斷提高Ⅰ~Ⅲ類水體比例。
完成453個流域重點工程項目建設,納入國家整治清單的144處省轄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全面完成治理,賈魯河、安陽河、湯河、衛河、黑河、三里河、唐江河、包河等污染較重的河流水質明顯改善。
全省61個市級、165個縣級、1615個鄉鎮飲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2019年以來,全省連續3年實現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100%,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
多措并舉,保障“一渠清水永續北送”
河南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核心水源區,全面加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和總干渠生態環境保護,確保了陶岔取水口及河南出境水質持續穩定在Ⅱ類及以上標準,保障了“一渠清水永續北送”。
省生態環境廳南水北調生態環境處二級調研員韓國民介紹,強化法治保障,推動立法保護,出臺《河南省南水北調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制定更加嚴格的措施,從守護生命線的政治高度、用最嚴格的法規保障南水北調水質安全。
在創新監管機制上,推行河湖長制。南水北調水源區和總干渠建立五級河長組織體系,明確河長的職責及任務,開展聯防聯控聯治,為南水北調水質保護提供機制保障。
此外,嚴格環境準入,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堅決杜絕污染項目落地。
組織開展全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行動,采取推送圖斑、聯合督導、問題交辦等方式,“一點一策”抓好問題整改,共排查整治環境風險隱患522個,進一步強化水質安全保障。
山東向我省兌現生態補償資金1.26億元
2022年1~8月,省轄黃河流域35個國考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30個、占比85.7%,劣V類水質斷面穩定消除,黃河干流出省國考劉莊斷面平均水質穩定在Ⅱ類。流域九市一區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比2018年下降21.3%,優良天數增加27天,欒川、汝陽、洛寧、嵩縣、盧氏、澠池6個縣實現空氣質量二級達標。創成2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4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2個省級生態縣。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每年到三門峽越冬的白天鵝達到1.5萬多只。
省生態環境廳綜合處副處長焦元森介紹,近年來,省生態環境廳全力推進省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集中在四個方面:
發布了省黃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與山東省簽訂了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兩年山東省向我省兌現生態補償資金1.26億元。
規范化建設了78個市縣級、298個鄉鎮級水源保護區,有序推進298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村開工建設,鄉鎮政府所在地村莊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覆蓋率超過80%。
組織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監督執法專項行動,發現和整治各類環境問題隱患1.4萬個,流域內生態環境問題發現率由2020年6月的57.54%,下降至2021年7月的4.11%。
指導編制53條主要支流“一河一策一圖”應急處置方案,組織黃河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演練,生態環境風險防范和應急應對能力大幅提升。
中華秋沙鴨、疣鼻天鵝……
珍稀動物在河南“安家”
生態好不好,鳥兒來投票。近年來,中華秋沙鴨、疣鼻天鵝等珍稀動物紛紛在河南“安家”。
據介紹,河南從1980年設立第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到目前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地345處,全省95%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和80%的典型生態系統均納入了保護范圍。自2017年以來,河南聯合有關部門連續五年開展了“綠盾”自然保護地專項行動,推動了全省自然保護區500多個問題得到有效整改。
“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經過五年多的集中攻堅整治,實現了生態環境歷史性變化,如今已成為黃河中游特有動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地區。在去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上,小秦嶺的生態修復治理經驗作為典型案例向世界發布。”王朝軍說。
目前,全省共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5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1個,省級生態縣29個,形成了點面結合、廣泛分布的創建格局。(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王丹)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9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8
頭條 22-10-04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