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當一輪明月升起,王安石筆下“州橋踏月”的情景或將真切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9月28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發布開封北宋東京城州橋遺址重大考古發現。深埋于黃沙之下的州橋遺址重見天日。
州橋遺址位于開封市中山路中段,是北宋東京城內御街橫跨汴河的重要通道,也是東京城中軸線上的標志性建筑,歷代詩詞歌賦屢有提及。著名考古學家劉慶柱說,州橋是國家文化符號,它不單單屬于開封市,也不單單是河南的,它是中國的。
州橋始建于唐代,北宋時因正對大內御街,又名“御橋”。金、元、明時經修繕改建使用,至明末被黃河洪水淤埋。2018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聯合開展了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考古發掘。經過4年的努力,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州橋東側的汴河兩岸,發現了宋代大型石刻壁畫,其上雕刻有海馬、仙鶴、祥云等圖案。以一匹海馬、兩只仙鶴為一組,目前兩岸各發現三組。
宋代汴河石刻壁畫的發現,印證了《東京夢華錄》所載:“州橋正對大內御街……其柱皆青石為之,石梁石筍楯欄,近橋兩岸,皆石壁雕鐫海馬水獸飛云之狀,橋下密排石柱,蓋車駕御路也。”經過技術檢測,石壁所用石料的氧化物組成等,與滎陽段溝河區域石塊極為接近,與文獻記載的北宋修建東京城石料來源地位于滎陽,基本吻合。
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王三營說,目前發現的州橋本體為明代早期所建,橋面南北跨度為26.4米,東西總寬約48米。明代州橋為磚石結構單孔拱橋,直接疊壓于宋代州橋橋基之上,進一步驗證了開封“城摞城”的特質。
記者此前在發掘現場看到,考古工作者還對州橋東側汴河河道進行了發掘,平均發掘深度約為9米,局部深度達13.5米,唐宋至明清時期的汴河河道遺存清晰可見。考古發掘還出土了大量的瓷片、陶片、鐵器、玉器、玻璃器等遺物,初步統計有6萬余件。
考古發掘領隊、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北宋東京城是當時世界上發展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都城,對元、明、清時期北京城的城市布局具有重要影響。州橋遺址的考古發掘,對研究北宋東京城的布局、大運河水系東京段遺存、古代橋梁建筑技術等均具有重大意義。州橋石刻壁畫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北宋時期體量最大的石刻壁畫,代表了北宋時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規格和雕刻技術的最高水平,填補了北宋藝術史的空白。(記者 陳茁 張體義 溫小娟 龔硯慶)
頭條 22-09-29
頭條 22-09-29
頭條 22-09-29
頭條 22-09-29
頭條 22-09-29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8
頭條 22-09-27
頭條 22-09-27
頭條 22-09-27
頭條 22-09-27
頭條 22-09-27
頭條 22-09-27
頭條 22-09-27
頭條 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