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是其中唯一延綿至今、未曾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這是不爭事實,但以前在國際學界并不被認可。”9月3日,在第九屆“博博會”公眾文化講座上,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以“探源工程二十載實證文明五千年”為題,講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
“35年前我留學日本時,一本關于世界文明的書上曾這樣介紹,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都是5000多年歷史,古印度文明4500年歷史,中華文明只有3300年。”王巍回憶道。
文明是人類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國際上,文明起源一般認為是“文字、冶金術、城市”三要素。如果依據這樣的標準,中華文明只能從以殷墟為首都的商代晚期算起,只有3300年的歷史。
王巍說,中國學者通過研究發現,世界幾大原生文明并非都符合這“三要素”,如中美洲的瑪雅文明沒有冶金術,南美洲的印加文明未使用文字,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印章上的圖案也未被認可為文字。由此可見,“三要素”并非絕對標準。
因此,“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年來,重點圍繞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陜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師二里頭4處都邑性遺址,以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遼河流域等其他中心性遺址,比如河南的靈寶西坡遺址、登封王城崗遺址、新密新砦遺址、鄭州大師姑遺址等,實施重點發掘,并對這些遺址周邊的聚落群開展大規模考古調查。
“通過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和多學科綜合研究,明確了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發展的過程,實證了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王巍還提到了幾個關鍵的時間點。8000年前起步、6000年前加速、5000年前古國文明、4000多年前中原崛起、3000多年前文明鞏固。以秦始皇統一中國為標志,中華文明由王國文明轉變為帝國文明。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根據豐富的考古材料,提出了判斷文明社會標準的中國方案:一是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二是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不斷加劇,出現階級;三是權力不斷強化,出現王權和國家。“縱觀中華文明早期演進,中華大地各區域文明異彩紛呈。其中,中原地區以開放的心態,創造性吸收融合各種文明因素得以發展壯大。由此可見,多元融合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王巍說。
責任編輯:陳璐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頭條 22-09-04
頭條 22-09-03
頭條 22-09-03
頭條 22-09-03
頭條 22-09-03
頭條 22-09-03
頭條 22-09-03
頭條 22-09-03
頭條 22-09-03
頭條 22-09-03
頭條 22-09-03
頭條 22-09-03
頭條 22-09-03
頭條 22-09-03
頭條 22-09-03
頭條 22-09-03
頭條 22-09-03
頭條 22-09-03
頭條 22-09-03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