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飛速發展和網絡強國戰略的深入實施,網絡已成為影響社會生產、人民生活和國家治理的重要空間。高速度、大容量、交互性和開放性的互聯網在創造人類生活新空間、推動經濟社會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利用網絡侵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盜竊罪、詐騙罪、侮辱罪、誹謗罪等傳統犯罪加速向網絡世界蔓延,并以其傳播速度快、受眾廣、隱蔽性強、影響面大等特點,嚴重影響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帶來復雜的社會治理和法律問題。檢察機關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力量和國家法律監督機關,應當立足“四大檢察”職能,擔當作為、依法能動,充分發揮打擊、預防、監督、教育等職能,依法懲治和有效預防網絡犯罪,提高民事檢察網絡治理貢獻度,探索開展網絡治理公益訴訟專項,不斷推動健全網絡空間綜合治理體系,為凈化網絡空間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資料圖)
導向:立足“三大目標”,善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強化網絡治理
落實好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刑事政策具有引導犯罪防控、調配刑事資源和影響公眾觀念的功能。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需要,具有加強人權保障、修復社會關系、節約司法資源等重要價值功能,有利于實現秩序與活力、打擊與保障、公正與效率的最佳平衡。在打擊網絡犯罪案件中,檢察機關要堅持在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框架內,準確把握好依法從嚴和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之間的關系,把對嚴重刑事犯罪的嚴厲打擊和對輕微刑事犯罪的寬緩處理有機結合起來,區分情況、區別對待,做到寬嚴有度、寬嚴相濟。要落實中辦、國辦《關于加強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工作的意見》,對于主犯、骨干成員、首要分子等主要犯罪成員,堅決從嚴打擊,達到震懾效果;對于未成年人、在校學生、老年人等特殊群體初犯、偶犯人員,要堅持以教育感化挽救為主,在認真審查案件事實、證據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其主觀惡性、社會危險程度、人身危險性、再犯可能性等情節,用足用好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依法適用非羈押強制措施,綜合運用行政處罰、信用懲戒等方式分層分類處理,努力實現辦案的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機統一。
堅持訴源治理實現良法善治。近年來,網絡犯罪多發易發,侵害社會公眾利益的網絡案件高位運行,折射出網絡治理、社會治理方面存在短板和不足,還有尚待完善的空間。檢察機關在參與網絡治理中,要切實承擔起社會治理的主體責任,善于“見微知著”、能動履職,堅決防止機械辦案、就案辦案,不斷加強司法辦案反向審視,針對辦案中發現的網絡執法司法、行業監管、信息公開、綜合治理等工作中的問題和漏洞,通過制發檢察建議、法律監督年度報告、典型案例發布等形式,督促網絡平臺、網絡經營者和管理者加強網絡空間重點整治,協調推動網絡訴源治理,以引領社會價值取向,糾治社會治理問題,防范社會治理風險,為網絡治理發出“檢察預警”,提供“檢察方案”,盡可能將網絡矛盾化解在訴訟之外或訴訟前段,防患于未然、抓源治本,實現網絡“治罪”與“治理”并重。
注重數字賦能拓展網絡治理成果。數字檢察作為一場法律監督的重塑性制度革命,要求把大數據充分融入法律監督全流程,推動檢察工作由量到質的嬗變。在網絡空間治理中,檢察機關要樹牢大數據思維,深化檢察技術融合,探索通過智能算法技術和對罪名、領域、行業等關鍵詞的自動抓取,改革案件線索的供給側,打破業務條線之間的數據壁壘。要加快與相關部門的數據資源共享,豐富數字場景應用,充分運用跨部門大數據交互平臺深挖網絡犯罪線索,注重數據分析碰撞研判,實現網絡空間治理由個案監督向類案監督、社會治理轉變,借助大數據及時消除網絡治理“盲區”。
舉措:聚焦重點,深化網絡違法行為監督和網絡公益保護
打防并舉,依法懲治網絡犯罪。要高度重視涉案網絡企業合規建設,督促涉案企業加強合規建設特別是數據信息合規,建立健全數據合規制度,強化企業合規管理,促進源頭治理。要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借助傳統和新興媒體廣泛開展普法活動,深化“以案釋法”,教育社會公眾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價值觀,提升風險防范意識,促進提高全社會網絡文明素養,實現“辦理一案、治理一片、教育影響社會面”的辦案效果,凈化優化網絡生態。要落實最高檢“六號檢察建議”,秉持“懲治為要、預防為先、治理為本”理念,發揮檢察建議的作用,促進有關部門、行業組織、企業等加強網絡犯罪預防,推進溯源治理。
“益”心為公,推動網絡公益保護。檢察機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要充分履行好公益訴訟檢察職能,通過訴前檢察建議、支持起訴、提起公益訴訟等方式,推動行政機關加強網絡行政監管、嚴格網絡執法,督促網絡平臺履行好網絡治理責任、守法合規經營。要貫徹落實最高檢《關于貫徹執行個人信息保護法推進個人信息保護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的通知》,準確把握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立法定位,加強與民法典、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電子商務法等有關法律規定的有效銜接,積極探索辦理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特別保護好兒童、婦女、殘疾人、老年人、軍人等特殊群體的個人信息,重點保護好教育、醫療、就業、養老、消費等領域處理的個人信息。
支撐:建立“三大機制”,凝聚網絡空間治理合力
構建多元化網絡空間治理機制。多元主體參與網絡治理、建立合作機制是實現網絡善治的有效途徑,檢察機關要借助互聯網企業、網絡監管部門在網絡信息技術方面的獨特優勢,推動信息共享,梳理發現線索;加強辦案協作,獲取技術支持,提高網絡證據的有效性和規范性,推動網絡空間治理從事后管理向過程治理、從單打獨斗向協同治理轉變,促進共治共享,營造清朗網絡空間。
建立常態化網絡空間協作機制。要充分依托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辦公室,通過定期召開打擊電信詐騙等網絡犯罪聯席會議,適時提前介入網絡犯罪案件,積極引導偵查,對案件準確定性,明確偵查方向,細化取證要點和提出引導性意見,為進一步固定證據、完整證據鏈條奠定基礎。要注重加強與法院的溝通、聯系,對網絡空間犯罪案件的證據采信、案件定性等問題達成共識,及時補充庭審所需證據,增強打擊合力,提高辦案質量。要組織開展公檢法同堂培訓,針對涉網絡案件專業性強、網絡取證難、法律適用問題較多的特點,加強交流互鑒,解決實務難點,統一執法理念和辦案標準,共同提高網絡犯罪辦案專業化水平。
運用好檢察一體化辦案機制。網絡犯罪具有傳播速度快、地域跨度大、被害人地域分散等顯著特征,經常出現需要異地協作,或者一個案件多地同時辦理的情況。檢察機關要充分依托檢察一體化優勢,落實《人民檢察院辦理網絡犯罪案件規定》要求,加強跨區域辦案協作,建立健全信息互通、跨區域證據取證移交和遠程詢問協助機制,有效降低網絡犯罪案件辦案成本,提高辦案效率,形成多地、異地檢察機關懲治網絡犯罪的合力。要完善刑事檢察、公益訴訟檢察內部協作機制,不斷暢通線索雙向審查移送機制,刑事檢察部門在辦案中發現涉及眾多公民個人權益,可能構成侵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線索,要及時移送公益訴訟檢察部門;公益訴訟檢察部門在辦案中發現涉嫌犯罪的線索,要及時移送刑事檢察部門,切實加強涉網絡案件全流程查處、全鏈條打擊、全方位保護,實現違法懲治和公益保護的雙重效果。
(作者為黑龍江省綏化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來源:正義網)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