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由中建一局承建的國家“十四五”規劃工程、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項目殷墟遺址博物館主體結構全面封頂,邁入提速建設新階段,一個世界級的文化新地標即將閃耀中原。
殷墟遺址博物館項目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洹河北岸,總占地面積17.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5.1萬平方米,建設內容包括考古發掘史展廳、出土遺址廳、甲骨文廳及考古實驗室等。該博物館與殷墟宮殿宗廟區隔河相望,由華南理工大學何鏡堂院士主持設計,設計團隊以中華文明國之重器——鼎為設計意向,通過對青銅方鼎元素的抽象、演變,以整體大氣、簡練有力的四方之形為博物館建筑載體,展示殷墟“四方之極”。
其中,面積2.2萬平方米的草坡結構圍繞主體形成“破土而出 鐘鼎傳世”的設計效果,整體呈現守望遺址的姿態,回應場地厚重的歷史和周邊密集的遺址區,與周圍大地渾然一體。
“主館高22米,寬146米,是名副其實的大‘鼎’,為確保底部基礎穩定,使這尊大‘鼎’更穩固,根據地勘報告,設計采用樁端后壓漿鉆孔灌注樁技術,在地下打了676根灌注樁,最深達33米,相當于10層樓的高度,確保抗震設防烈度8級,等于給博物館設了676個‘安全衛士’。”項目總工王丙合介紹,為還原殷商時期甲骨文文化及青銅器鼎盛時期的繁榮,項目外墻及屋面主要選用富有文化底蘊與殷墟特色的青銅飾面幕墻,為博物館披上了一層莊重古樸的“青銅外衣”。
“為精心雕琢好這座世界級‘百年建筑’,項目團隊在施工中結合精益建造,不斷優化施工方案,自進場以來克服了罕見暴雨災害、反復疫情、物資短缺等諸多困難,從今年2月開啟施工‘加速度’,歷經180余天,完成了主體結構封頂任務,下一步將繼續高效完成各項施工內容,匠心打造國際文化地標精品工程。”中建一局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項目建成后將發揮殷墟大量珍貴文物傳承文明、弘揚文化的積極作用,全方位展示三千年前輝煌燦爛的殷商文明,成為國際先進的文物展示中心及中華文化國際交流傳播平臺、文化產業創新平臺和智慧化博物館新平臺。
殷墟遺址博物館開館后將運用5G、VR、AR、人工智能、多媒體等數字技術,對殷墟婦好墓等完整墓葬、出土甲骨文及青銅器等進行全信息展示,并采用世界最前沿技術手段開展考古、保護、展示的研究和實踐,努力打造成為引領行業發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館。(王君杰 張冬莉/文圖)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2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9-0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
頭條 2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