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后續發展產業就業幫扶行動方案》,明確了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后續發展產業就業幫扶目標和任務。
發展目標:
到2025年,灘區自我發展能力逐步增強,產業基礎更加堅實,就業渠道不斷拓寬,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1∶1,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不斷提升,從業人員勞動生產率達到2.8萬元/人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7%以上,第一產業土地產出率達到4860元/畝以上,城鎮化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35年,灘區縣域經濟發展實力顯著增強,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與其他地區同步基本實現現代化。
重點任務:
推動沿黃優質強筋小麥適宜區建設優質小麥基地、黃河故道優質大果花生區建設優質花生基地,支持濮陽縣打造全國花生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帶動王稱堌鎮、郎中鄉建設花生良種繁育基地,發展花生初加工產業。
做大做強范縣蓮藕,封丘樹莓、金銀花,原陽大米,蘭考泡桐等特色農產業。以中牟、蘭考等9縣為重點,建設灘區優質草業帶。
打造中牟芹菜、黃河稻香鱉,蘭考花生、紅薯、蜜瓜、酥梨,祥符杜良大米等一批具有灘區特色的名優土特產品。
大力發展中牟蒜苗、蘭考紅薯、祥符花生、原陽大米、臺前吳壩大蒜等綠色食品產業,提高特色農產品附加值。
支持開封市祥符區等地開發冷鏈食品,提高屠宰現代化水平,建設倉儲保鮮冷鏈設施,推進肉品冷鏈化運輸、冷鮮化上市。
支持蘭考等地開發休閑食品,推動傳統肉佐餐類制品向休閑制品方向轉型,發展花生食品、谷物零食,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支持封丘等地開發樹莓、金銀花、菊花等藥食同源產品,發展新概念健康食品。
支持原陽等地發展預制菜產業,推廣“原料基地+中央廚房+物流配送”等產業模式,銜接預制菜上下游產業,整合產業鏈資源,打造現代食品產業新典型。
做大做強特色先進制造業,支持臺前羽絨及服飾加工,范縣木業,長垣醫療器械、起重機整機制造、建筑防腐蝕,蘭考現代家居、節能環保、智能制造,封丘健康食品、服裝加工、清潔能源等產業發展,聚焦補鏈強鏈延鏈,打造一批全國知名的優勢產業集群和特色產業鏈。
統籌省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支持灘區遷建縣企業開展技術、智能化、綠色化改造。
加強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強化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扶持一批行業骨干、龍頭企業。
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支持中小企業做專做精,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支持蘭考、臺前等地加強紅色遺址保護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高水平的紅色旅游景區、紅色旅游精品線路。
支持封丘縣以黃河生態文化為主線,與開封宋文化有機銜接,打造黃河生態文明旅游線路。
充分挖掘開封市祥符區“祥符盤鼓”“朱仙鎮木版年畫”、原陽縣“陳氏面人”“原陽柳編”、封丘縣“洛寨雜技”“祥符調發源地”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內涵,打造非遺文化地標性工程。
將新鄉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范區126平方公里黃河灘區打造成“一核四帶五朵金花”(以黃河地域民俗文化為核心,建設沿黃風情慢賞帶、鄉土人文慢游帶、百里金堤慢行帶、田園休閑慢享帶,形成以漁嬉賞蓮為主題的“荷塘月色”、以林果采摘為主題的“桃花源記”、以策馬奔騰為主題的“田園牧歌”、以叢林趣玩為主題的“蜜林槐鄉”、以鳥鳴花香為主題的“海棠依舊”)的“黃河慢灘”,創新“農+旅”復合發展模式。
集中在8個萬人以上安置區布局建設一批商貿中心、大中型超市、集貿市場、民族特色商業街等,完善冷藏、陳列、打包、結算、食品加工等設施設備。
支持遷建鄉鎮建設改造一批快遞物流站點,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網絡體系。
探索“直播+幫扶+產業”模式,開展“田間地頭”直播,拓展灘區農副產品銷售渠道。
在灘區縣、鄉鎮布局一批直供、創意農業項目,滿足鄭州、洛陽等城市消費需求。
加大對新鄉黃河濕地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金堤河國家濕地公園、原陽黃河省級濕地公園、范縣黃河省級森林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建設支持力度。
提升范縣、原陽縣、濮陽縣、臺前縣等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水平,支持灘區遷建縣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農業科技園區等現代農業平臺,促進農村產業發展。
積極推進“中原農谷”建設,加快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國家小麥技術創新中心示范基地等創新平臺建設。
加快原陽縣中央廚房產業園建設,打造全國知名的預制菜加工基地。
加大對灘區11個省級以上開發區建設的支持力度,在新鄉重點建設新型玻璃、裝配式建筑等新型建材產業基地,在鄭州、濮陽打造新型耐高溫材料產業鏈,推動濮陽石油化工向新型功能材料延伸發展,發展長垣高端和新型專用起重產品,加大對中牟縣汽車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加快推進長垣市、封丘縣一體化發展。支持封丘縣李莊鎮、荊隆宮鄉、陳橋鎮和長垣職業裝園區、濮陽木業等遷建產業園區建設。
建立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后續產業發展項目庫,整合部門資金,支持遷建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
把“萬人助萬企”與“萬企興萬村”有機結合,支持灘區“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吸引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
開工建設國道209王官、國道230黃河大橋,推進黃河南北兩岸互聯互通。有序推進黃河南北兩岸沿黃旅游公路建設,促進黃河上下游協同發展。
支持引導政府設立的各類產業發展基金及各類股權投資基金,投資灘區居民遷建后續產業發展項目。
指導符合條件的產業化龍頭企業申請現代農業、農業綜合開發股權投資、農民工返鄉創業投資等基金。
發揮農業信貸擔保作用,總結推廣新型“政銀擔”試點縣經驗,形成財政金融協同支農合力,緩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難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
開展信用鄉村、信用園區建設,建立信用鄉村、信用園區推薦免擔保機制,對經擔保機構審核評估符合條件或信用鄉村、信用園區推薦的灘區遷建后續產業發展相關企業,可降低反擔保門檻或取消反擔保要求。
農村金融服務機構要擴大農戶小額信貸和聯保貸款覆蓋面,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放寬貸款條件,降低貸款抵質押標準。
鼓勵灘區遷建縣與省屬國有企業開展合作,多渠道籌措后續產業發展資金。
建立省、市有關部門與灘區遷建縣直接對接機制,進一步強化政策引導和業務培訓,助推灘區遷建縣圍繞專項債券重點支持領域,及早謀劃項目,爭取更多儲備發行項目,形成項目儲備一批、發行一批、建設一批、接續一批的良性機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多渠道籌措產業發展資金。
優先安排灘區遷建縣節余建設用地指標在省域內、市域內交易,為灘區遷建縣高質量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研究節余建設用地指標跨省交易政策,爭取國家支持灘區遷建縣節余建設用地指標跨省交易。
全文如下:
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后續發展
產業就業幫扶行動方案
為做好我省黃河灘區后續發展工作,鞏固“搬得出”“穩得住”成效,加快推動灘區群眾向“可發展”“能致富”轉變,根據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錨定“兩個確保”,實施“十大戰略”,立足灘區縣域自身資源稟賦,破解“人、地、錢”等關鍵要素制約,按照“人隨產業走、產隨要素走、要素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規劃走”的思路,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把遷建鄉鎮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縣域經濟發展、鄭開同城化等規劃,統籌灘內灘外、產業就業、保護發展“三個關系”,實施產業、就業、用地、人才、融資“五大幫扶”行動,不斷增強灘區內生發展動力,加快實現由“輸血”向“造血”轉變,打造幸福、美麗、和諧、富裕新社區、新灘區。
(二)基本原則。
——產業為基、就業為本。把產業發展作為灘區居民遷建后續發展的基本點,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培育龍頭企業和特色產業集群,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增強灘區遷建群眾轉移就業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促進穩定就業和增收致富。
——項目為王、要素支撐。堅持“項目為王”,滾動實施“三個一批”,持續提升灘區市、縣謀劃項目的能力和水平,完善灘區產業項目庫,強化項目全生命周期、流程化管理,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實施一批事關灘區全局的重大項目。
——城鄉貫通、融合發展。樹立“城鄉一盤棋”理念,把灘區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充分發揮現有安置區“靠縣城、靠鄉鎮、靠園區”布局優勢,優化城鄉發展格局,以鎮帶村、以村促鎮,推動鎮村聯動、城鄉互動,打造城鄉協同發展平臺。
——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圍繞灘區居民需求,聚焦產業發展和就業重點,精準發力、破解難題,建設產業園區和就業平臺,打造灘區“豫農技工”品牌,深化灘區城鄉和農村改革,推動灘區鄉鎮機構改革,全面盤活灘內灘外資源,激發內在活力。
(三)主要目標。到2025年,灘區自我發展能力逐步增強,產業基礎更加堅實,就業渠道不斷拓寬,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1∶1,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不斷提升,從業人員勞動生產率達到2.8萬元/人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7%以上,第一產業土地產出率達到4860元/畝以上,城鎮化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35年,灘區縣域經濟發展實力顯著增強,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與其他地區同步基本實現現代化。
二、重點任務
(一)實施產業幫扶行動,夯實灘區發展之基。
1.做強優勢特色種植業。因地制宜引導灘區遷建縣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種植業。推動沿黃優質強筋小麥適宜區建設優質小麥基地、黃河故道優質大果花生區建設優質花生基地,支持濮陽縣打造全國花生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帶動王稱堌鎮、郎中鄉建設花生良種繁育基地,發展花生初加工產業。做大做強范縣蓮藕,封丘樹莓、金銀花,原陽大米,蘭考泡桐等特色農產業。以中牟、蘭考等9縣為重點,建設灘區優質草業帶。打造中牟芹菜、黃河稻香鱉,蘭考花生、紅薯、蜜瓜、酥梨,祥符杜良大米等一批具有灘區特色的名優土特產品。
2.發展牛羊產業和特色養殖業。依托肉牛、奶牛產業發展政策和糧改飼項目,大力發展肉牛、奶牛和肉羊產業,積極開展全株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料種植,加快形成糧草兼顧、農牧結合、種養一體的新型畜牧業發展格局。依托灘區鄉鎮鵝、兔、鵪鶉等養殖基礎和區域內水草資源、勞動力資源豐富等優勢,強化技術幫扶、典型示范引領,調動灘區群眾養殖積極性,提高養殖業附加值,創建特色畜產品優勢產區。
3.做優綠色食品產業。大力發展中牟蒜苗、蘭考紅薯、祥符花生、原陽大米、臺前吳壩大蒜等綠色食品產業,提高特色農產品附加值。支持開封市祥符區等地開發冷鏈食品,提高屠宰現代化水平,建設倉儲保鮮冷鏈設施,推進肉品冷鏈化運輸、冷鮮化上市。支持蘭考等地開發休閑食品,推動傳統肉佐餐類制品向休閑制品方向轉型,發展花生食品、谷物零食,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支持封丘等地開發樹莓、金銀花、菊花等藥食同源產品,發展新概念健康食品。支持原陽等地發展預制菜產業,推廣“原料基地+中央廚房+物流配送”等產業模式,銜接預制菜上下游產業,整合產業鏈資源,打造現代食品產業新典型。
4.壯大現代制造業。做大做強特色先進制造業,支持臺前羽絨及服飾加工,范縣木業,長垣醫療器械、起重機整機制造、建筑防腐蝕,蘭考現代家居、節能環保、智能制造,封丘健康食品、服裝加工、清潔能源等產業發展,聚焦補鏈強鏈延鏈,打造一批全國知名的優勢產業集群和特色產業鏈。統籌省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支持灘區遷建縣企業開展技術、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加強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強化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扶持一批行業骨干、龍頭企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支持中小企業做專做精,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5.大力發展旅游業。以“大河綠洲、健康硅谷”為主題,編制沿黃灘區旅游發展規劃,依托“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宣傳推介黃河灘區文化旅游名勝、風景區、美麗鄉村,發展特色旅游產品。支持蘭考、臺前等地加強紅色遺址保護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高水平的紅色旅游景區、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支持封丘縣以黃河生態文化為主線,與開封宋文化有機銜接,打造黃河生態文明旅游線路。充分挖掘開封市祥符區“祥符盤鼓”“朱仙鎮木版年畫”、原陽縣“陳氏面人”“原陽柳編”、封丘縣“洛寨雜技”“祥符調發源地”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內涵,打造非遺文化地標性工程。將新鄉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范區126平方公里黃河灘區打造成“一核四帶五朵金花”(以黃河地域民俗文化為核心,建設沿黃風情慢賞帶、鄉土人文慢游帶、百里金堤慢行帶、田園休閑慢享帶,形成以漁嬉賞蓮為主題的“荷塘月色”、以林果采摘為主題的“桃花源記”、以策馬奔騰為主題的“田園牧歌”、以叢林趣玩為主題的“蜜林槐鄉”、以鳥鳴花香為主題的“海棠依舊”)的“黃河慢灘”,創新“農+旅”復合發展模式。圍繞黃河濕地、鳥類保護區等灘區自然資源,發揮油菜花節、荷花節、豐收節等特色旅游項目的品牌效益,開發沿黃文化休閑旅游項目。
6.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加大灘區古鎮、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化古跡、農業遺跡保護力度,傳承發展民間藝術、戲曲雜技、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俗活動等非遺。堅持以黃河地域民俗文化為核心,促進新鄉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范區草坡書畫、原武盤鼓、百年學堂、暴國遺址等文化藝術、非遺、黃河遺跡等融合發展。選擇有條件的遷建鄉鎮創建年度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塑造“一鄉一品”“一鄉一藝”“一鄉一景”特色品牌,形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鄉村文化名片。圍繞灘區遷建感人事跡、先進人物開發電影、戲曲等文化產品,構建覆蓋灘區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加大灘區文化宣傳力度。
7.培育特色服務業。集中在8個萬人以上安置區布局建設一批商貿中心、大中型超市、集貿市場、民族特色商業街等,完善冷藏、陳列、打包、結算、食品加工等設施設備。引導大型流通企業向遷建縣下沉供應鏈,布局一批縣域前置倉、物流倉儲等設施。引導商貿、電商、快遞、物流企業圍繞灘區農產品上行,建設分揀、預冷、初加工、配送等商品化處理設施。支持遷建鄉鎮建設改造一批快遞物流站點,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網絡體系。探索“直播+幫扶+產業”模式,開展“田間地頭”直播,拓展灘區農副產品銷售渠道。在灘區縣、鄉鎮布局一批直供、創意農業項目,滿足鄭州、洛陽等城市消費需求。
8.發展特色生態產業。加大對新鄉黃河濕地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金堤河國家濕地公園、原陽黃河省級濕地公園、范縣黃河省級森林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建設支持力度。推動灘區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目標。優先支持灘區遷建縣、鄉鎮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等項目。支持灘區遷建縣、鄉鎮創建“美麗牧場”,推進種養結合,鼓勵養殖場通過土地流轉、簽訂還田協議等方式就地就近消納糞肥。支持在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內開發符合管理要求的旅游項目。
9.加強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提升范縣、原陽縣、濮陽縣、臺前縣等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水平,支持灘區遷建縣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農業科技園區等現代農業平臺,促進農村產業發展。積極推進“中原農谷”建設,加快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國家小麥技術創新中心示范基地等創新平臺建設。加快原陽縣中央廚房產業園建設,打造全國知名的預制菜加工基地。
10.加快制造業開發區建設。加大對灘區11個省級以上開發區建設的支持力度,在新鄉重點建設新型玻璃、裝配式建筑等新型建材產業基地,在鄭州、濮陽打造新型耐高溫材料產業鏈,推動濮陽石油化工向新型功能材料延伸發展,發展長垣高端和新型專用起重產品,加大對中牟縣汽車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快推進長垣市、封丘縣一體化發展。支持封丘縣李莊鎮、荊隆宮鄉、陳橋鎮和長垣職業裝園區、濮陽木業等遷建產業園區建設。建立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后續產業發展項目庫,整合部門資金,支持遷建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把“萬人助萬企”與“萬企興萬村”有機結合,支持灘區“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吸引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
11.加強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灘區高標準農田應建全建,完善田間配套設施,提高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開工建設國道209王官、國道230黃河大橋,推進黃河南北兩岸互聯互通。有序推進黃河南北兩岸沿黃旅游公路建設,促進黃河上下游協同發展。加快推進黃河灘區“四好農村路”建設,推動農村公路提檔提質,加快鄉村旅游路、資源路、產業路建設,促進“農村公路+旅游”“農村公路+產業”等融合發展。
12.加強知名品牌培育。將農業農村設計元素、創意理念融入灘區農產品、鄉村建設和文創產品開發全過程,加強特色區域品牌建設。推廣“灘區人家”“黃河印象”等系列產品,借助長垣“阿五黃河大鯉魚”“滿天星肉絲帶底”、原陽“九多肉多”等優質品牌,叫響灘區預制菜品牌。將黃河灘區符合條件的農業品牌優先錄入《河南省知名農業品牌目錄》,實現灘區遷建鄉鎮品牌目錄全覆蓋。支持灘區農業品牌產品參加交易推介、產銷對接等活動,充分利用中國農民豐收節及各種農業行業展會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提高灘區農業品牌知名度、影響力。
(二)實施就業幫扶行動,拓展灘區群眾就業創業空間。
13.加大就業培訓力度。高質量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整合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農業農村、鄉村振興、婦聯等部門培訓資源,利用職業院校、培訓機構等培訓力量,對灘區搬遷勞動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并按標準給予相應培訓補貼。實施“職教灘區”“技能灘區”計劃,積極幫助搬遷家庭初高中畢業生接受中等職業教育或就讀技工院校。
14.組織推動勞務輸出。在灘區遷建鄉鎮政府所在地、搬遷集中安置點開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等專場招聘活動。加強省際勞務協作,充分發揮在省外設立的勞務服務工作站作用,全力推動搬遷勞動力實現省外轉移就業。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免費為搬遷勞動力開展職業介紹服務,使灘區勞動力實現就業3個月以上或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按照300元/人標準給予一次性就業創業服務補助。
15.鼓勵企業吸納就業。通過灘區產業集聚區、商務中心區和工業園區發展壯大企業,增強就業容納能力。對當年新招用符合條件的登記失業人員且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并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費的中小微企業以及招用就業困難人員并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用人單位,按規定給予社會保險補貼。對組織灘區搬遷勞動力到企業就業的市場主體,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給予一次性就業創業服務補助。
16.加大創業扶持力度。充分調動和發揮各級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機構和社會培訓機構作用,結合搬遷安置點當地農副產品、特色養殖等產業發展,動員和組織有創業意愿和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勞動者參加創業培訓,提高創業能力。組織具有一定互聯網知識的搬遷勞動力參加網絡創業培訓,培養電商創業能力,開展電商創業。對參加創業培訓并取得合格證書的勞動者,按規定給予創業培訓補貼。
17.開發公益性崗位兜底。聚焦有勞動能力、有勞動意愿但無法通過市場渠道實現就業的零就業搬遷家庭人員,優先安置公益性崗位,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探索在村容村貌提升、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污水處理、高標準農田質量監督等方面,合理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按規定給予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鼓勵引導灘區遷建村集體組織或其領辦的合作社組織遷建群眾組建施工隊,參與以工代賑項目建設,勞務報酬比例不低于項目資金總額的15%。
(三)實施用地幫扶行動,完善灘區土地保障措施。
18.合理安排用地規模。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為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后續產業發展留足空間,實施差別化土地政策,確保工業用地占城鎮建設用地的比例不低于25%,力爭達到30%。探索規劃“留白”機制,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和村莊規劃可預留不超過5%的建設用地機動規模,優先用于保障難以確定選址的遷建后續產業項目建設。
19.加強用地計劃保障。完善灘區遷建縣、鄉鎮新增建設用地保障機制,市、縣要安排不少于5%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保障鄉村重點產業項目用地。對從事森林康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業務的農業經營主體,其輔助設施建設用地可增加3%。對農、林、牧、漁業產品初加工工業項目用地,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別相對應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的70%確定出讓底價。對灘區內脫貧縣每年安排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各600畝,其他遷建縣安排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各300畝,專項用于遷建后續產業發展用地。
20.盤活農村土地資源。推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土地征收和農村宅基地三項制度改革,通過實施“土地入市”和“增減掛鉤”政策挖掘農村土地資源,保障遷建后續產業項目落地。符合“一戶一宅”要求的農村村民住宅建設用地可由縣級政府批準農轉用,所需計劃指標單列,單獨組卷報批,年度實報實銷。對符合環保、安全、消防條件的小型加工企業,允許其在宅基地范圍內建設生產用房。使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進行生產經營且畝產值低于一定數額的,可回收再利用,具體辦法由當地縣級政府制定。
21.創新土地流轉模式。鼓勵土地承包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灘區返鄉創業人員從事適度規模經營流轉土地60畝以上的,按規定給予獎補;流轉土地開展糧食種植達到30畝以上的,按規定享受種糧大戶補貼政策,具體標準和補貼年限由當地縣級政府確定。
(四)實施人才幫扶行動,強化灘區智力創新引領。
22.培養產業領軍人才。結合現代農業、農村電商、企業管理、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發展,培養灘區產業領軍人才。依托現代農民培育計劃、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開展搬遷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搬遷居民生產經營人才培育。以中小微企業、小家庭作坊為重點,開展“訂單”式培訓,邀請國內知名學者、企業家到灘區舉辦專題講座,每年舉辦2—4期。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以灘區縣納稅50強企業董事長、總經理為重點,聯合省內高校對民營企業家開展專項培訓,鼓勵企業家進修深造。
23.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加大對灘區創新人才培育和引進的支持力度。支持專業技術人才通過項目合作、短期工作、兼職等多種形式到灘區基層開展服務活動。支持灘區遷建縣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職業技能實訓基地,鼓勵企業與學校簽訂用人協議,定向開展人才培養。定期選派省、市、縣三級科技特派員赴灘區遷建縣指導農業生產、產業發展。開展校企科研聯合攻關、科研指導,推動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
24.培養鄉村治理人才。加大灘區年輕干部“基層—機關”雙向交流任職力度。聚焦公共服務、鄉村治理、數字政府建設等重點領域,組織專題培訓,全面優化灘區黨政干部知識結構。暢通灘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晉升錄用渠道,選拔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進鄉鎮領導班子,加大從灘區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中考試錄(聘)用鄉鎮(街道)機關公務員、鄉鎮(街道)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力度。
25.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創業。組織開展送政策、送培訓、送服務、送指導、送信息“五送”活動和“春雁”行動,開辟“綠色”通道,引導有實力、有能力、有創業意愿的灘區在外人才返鄉創業。加大灘區創業擔保貸款支持力度,對符合創業擔保貸款條件的返鄉創業人員,提供最高20萬元的個人創業者貸款額度。打破戶籍、身份、檔案等限制,暢通灘區返鄉創業人員職稱申報渠道,取得重大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突破、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在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中作出重大貢獻的返鄉創業人員,可直接申報高級職稱。符合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考核認定高級經濟師條件的返鄉創業人員,可直接申報考核認定。
(五)實施融資幫扶行動,暢通灘區資金來源渠道。
26.加大各類資金支持力度。支持引導政府設立的各類產業發展基金及各類股權投資基金,投資灘區居民遷建后續產業發展項目。指導符合條件的產業化龍頭企業申請現代農業、農業綜合開發股權投資、農民工返鄉創業投資等基金。
27.加大融資擔保支持力度。發揮農業信貸擔保作用,總結推廣新型“政銀擔”試點縣經驗,形成財政金融協同支農合力,緩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難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開展信用鄉村、信用園區建設,建立信用鄉村、信用園區推薦免擔保機制,對經擔保機構審核評估符合條件或信用鄉村、信用園區推薦的灘區遷建后續產業發展相關企業,可降低反擔保門檻或取消反擔保要求。農村金融服務機構要擴大農戶小額信貸和聯保貸款覆蓋面,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放寬貸款條件,降低貸款抵質押標準。鼓勵灘區遷建縣與省屬國有企業開展合作,多渠道籌措后續產業發展資金。
28.加大專項債券支持力度。建立省、市有關部門與灘區遷建縣直接對接機制,進一步強化政策引導和業務培訓,助推灘區遷建縣圍繞專項債券重點支持領域,及早謀劃項目,爭取更多儲備發行項目,形成項目儲備一批、發行一批、建設一批、接續一批的良性機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多渠道籌措產業發展資金。
29.加大節余建設用地指標融資力度。優先安排灘區遷建縣節余建設用地指標在省域內、市域內交易,為灘區遷建縣高質量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研究節余建設用地指標跨省交易政策,爭取國家支持灘區遷建縣節余建設用地指標跨省交易。
三、保障措施
(一)堅持規劃引領。圍繞本方案確定的重點幫扶行動,灘區遷建市、縣要編制灘區產業就業發展規劃,落實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和要素跟著項目走要求,扎實推動各項任務落實。省級相關部門要結合各自職能制定配套政策,細化發展目標,完善灘區產業就業幫扶“1+N+X”政策體系。
(二)強化平臺支撐。鼓勵灘區遷建市、縣利用省級融資平臺多渠道籌措后續產業發展資金,推動灘區區域性綜合開發。支持省投資集團、農業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等投融資平臺積極參與灘區遷建縣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基金和精準扶貧企業貸、脫貧人口小額信貸等政策向灘區傾斜,豐富融資渠道。
(三)實施項目驅動。加強灘區特色產業發展項目庫與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庫有效銜接。建立上下聯動、部門協同的一體化工作推進機制,加強土地、資金、用工等要素保障,加快在建項目建設、儲備項目轉化。探索施行簡易審批程序,在依法合規前提下進一步優化項目審批程序。加大產業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外地企業在灘區投資建廠。
(四)強化機制保障。灘區遷建市、縣要組建工作專班,建立統籌推進、分工協作工作機制。要結合縣域經濟發展、放權賦能和開發區“三化三制”改革,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城鄉融合改革,加強灘區基層組織建設。灘區遷建市、縣發展改革、財政、農業農村等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細化工作措施,形成工作合力。
頭條 22-08-17
頭條 22-08-17
頭條 22-08-17
頭條 22-08-17
頭條 22-08-17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