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十四五”期末,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9個、高新技術企業達10000家、科技型企業達20000家、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000億元……8月15日,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鄭州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簡稱《規劃》),明確了鄭州市“十四五”的科技創新發展目標。
發展目標
國家重點實驗室達到9個
到“十四五”期末,一流創新生態基本形成,鄭州科技創新水平實現新跨越,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國家創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原始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加快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夯實原始創新基礎。積極爭創國家級創新平臺,在國家實驗室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方面實現新突破,國家重點實驗室達到9個,基礎研究水平顯著增強,在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等領域形成一批原創性技術成果。
創新體系效能大幅提升。科技創新綜合水平在國家中心城市中穩步提升。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達3%,高新技術企業達10000家,科技型企業達20000家,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取得新成效,集聚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產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更具效率,產業創新競爭力不斷增強,科技對經濟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在優勢產業領域取得一批自主知識產權,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3件。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0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70%。
《規劃》里的這些要點值得關注
支持華為等行業龍頭企業在鄭建設區域總部、研發中心
重塑實驗室體系。高標準建設嵩山實驗室、黃河實驗室等,打造國家實驗室“儲備力量”。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網絡空間先進防御、極端材料、動物免疫等領域,鼓勵高校院所謀劃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推動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超硬材料磨具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及儀器設施資源向社會開放。
支持鄭州大學建設超短超強激光平臺,鼓勵高校院所牽頭謀劃新一代正負電子對撞機、量子信息技術基礎支撐平臺、優勢農業種質資源庫、國家園藝種質資源庫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對成功落地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采取“一事一議”方式予以支持。
打造高能級特色創新平臺。在隧道掘進裝備、超硬材料、作物育種、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等領域,鼓勵各類創新主體布局建設一批省級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爭創國家級平臺。加快推動地下工程裝備技術創新中心、智能傳感器(MEMS)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創新與轉化平臺、黃河水沙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支持華為、阿里等行業龍頭企業在鄭建設區域總部、研發中心。圍繞新能源及網聯汽車等10個新興產業鏈、裝備制造等5個傳統產業鏈,共建以應用為導向、與產業配套的行業研究院,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促進科研與產業緊密銜接。
鼓勵河南工業大學等創建一流學科、打造優勢特色學科
深入推進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雙一流”高校和學科建設,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鼓勵河南工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鄭州輕工業大學等創建一流學科、打造優勢特色學科。推動建立健全現代科研院所制度,支持科研院所試行更靈活的編制、崗位、薪酬等管理制度,允許科研院所自主聘用內設機構負責人。
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大力培養中青年科技創新骨干人才,支持高校建設國家人才培養基地,擴大碩士、博士招生規模,培育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碩士、博士,實施“青年創業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人才實訓基地、企業技術創新實踐基地,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實施好“數字人才”培養計劃。支持企業引進培育急需緊缺的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對未能納入“鄭州人才計劃”高層次人才認定范圍的,采取積分評價方式,依據能力素質、緊缺指數、薪酬水平等指標擇優認定,根據認定結果提供相應層級的薪酬補貼。
打造一批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及“專精特新”企業
鼓勵開展多元創業,夯實創新企業后備力量。聚焦科技創業,建立科學家、企業家、風險投資家在研發早期的合作機制,引導鼓勵高校科研人員、海外歸國人員、企業科研人員帶技術成果在鄭創業,培育一批具有技術實力的科技型企業;支持高校科學理性地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創業。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規模,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挖掘培育機制,推動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應評盡評、應入進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萬家培育計劃,持續完善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加強對入庫企業的動態管理與跟蹤服務,推動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積極培育高新技術領軍企業,加大對企業的科技金融、產學研、人才引進等政策支持,打造一批專業領域突出、市場占有率高、創新能力強、成長速度快的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及“專精特新”企業。
培育新建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世界500強企業、科學家及科研團隊交流合作,引進共建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支持本地龍頭企業發揮平臺優勢,有效整合行業資源,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優化完善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的管理辦法,探索更加符合市場化規律的管理體制、建設模式、運行機制,推行“研究院+運營公司”建設運營模式,進一步激發新型研發機構的創新活力。
積極爭取國家大科學中心等在鄭落地
強化戰略性科技資源承載能力。以自創區為引領,以中原科技城為帶動,沿黃河生態走廊,串聯智能傳感谷、金水科教園區、智慧島、鯤鵬小鎮等關鍵創新節點,聚焦創新研發、產業孵化、教育科研、科技服務等功能,打造沿黃科創帶。以沿黃科創帶作為“十四五”時期鄭州市重大科技創新布局和新興產業培育的主要承載區,優先布局符合鄭州市創新發展需求的重大產業項目、國家級創新平臺,積極爭取國家大科學中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綜合性產業創新中心等在鄭落地。主動爭取河南省委、省政府支持,在適當時機設立沿黃科創帶開發建設協調機構,統籌推動沿黃科創帶建設,協調全市優質科創要素重點布局。
(據鄭州市政府網站)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6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5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3
頭條 22-08-12
頭條 2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