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來源:鶴壁公安心服務】
“讀了很多書,也明白很多道理,但是仍然過不好這一生”,似乎表示無論自我探索多深刻,領悟多徹底,該來的還是會來,生活還是老樣子、沒變化。從自體心理學的維度,這個問題與“功能性客體的內化”和“自體微結構建立”這兩個主題相關,就是在我們精神心靈“生長出”一些功能性結構用來取代原先有他人支持才能擁有的能力。如恐懼中需要有人陪伴,發展到獨處時,自己具有安撫自己的能力。這樣功能性結構的產生過程,我們稱之為心靈修通的過程。 為何讀書和學習過程中的領悟無法帶來生活的根本性變化呢,因為一次性領悟的本身只是松動了你固有的某些心理模式或體系,拓展一些可以容納新體驗的心靈空間,是修通的至關重要的一步,或者更明確說是第一步,因為有了該領悟,在意識層面你產生“換種方式試一下”的念頭和沖動,但領悟不等于治愈或修通。 個體單純的領悟,只是對其病理性模式的了解,收獲新知識,但是這種領悟大多是較為粗糙的“黑盒”,模糊地知道“是那樣”,但是究竟“黑盒”里面是什么,往往不得而知,而真正的修通需要個體去回顧“領悟”是如何發生的,如果我們在閱讀和聽課中,突然領悟到自己“時常拖延”的動力可能源自于“完美主義”,而“完美主義”的背后可能源自于“恐懼”,并為這樣的新發現而感到欣喜和興奮,然后… 就沒有然后了,當然這樣的領悟會讓該個體感覺好一些,獲得對自己更多一些的掌控力,但是仍然沒有達到他所期待的程度。 而修通的過程就是沿著領悟所指向的“恐懼” 或者“害怕”開始,這就關聯著對自己心理狀態的覺察和覺知,因為這些感受并非產生于“領悟”所在的意識層面,而是在無意識/潛意識層面,如果個體缺乏消化該情緒的結構化功能,那么屏蔽和隔離該情緒的防御機制必將在無意識層面發生,“遲來一步”的意識根本來不及參與。所以如果該發生的過程如果無法被細致地分解與逐級消化,修通也無從談起。
參與過心理咨詢的人,常會聽到咨詢師這樣的反饋:“你剛剛強調了這個詞兩次,這個詞讓你想起什么”、“你嘆了一口氣,是想到了什么”、“經常一說到你父親,你就轉變了話題”…. 咨詢師的存在就是承擔來訪者缺失或者匱乏的“覺察性自我”功能,去捕捉那些無意識或者下意識的狀態,關聯著被屏蔽或者隔離的情緒。 脫離了這個外化的功能性結構,個體是難以覺知整個發生,自然調整和修通也無法發生。再一次又一次的提醒和覺察反復過程,個體的意識會漸漸提升對這些過程的注意,最終個體獲得該項結構化功能,我們稱之為“內化咨詢師功能”的過程,這時候個體可以脫離咨詢師的幫助,而進入對行為,甚至情緒的自我覺察的狀態。接下來的一步就是進入對情緒和情感的覺察與覺知…. 隨著一步一步細致的分解和體驗,修通就有機會在這個過程出現。
讀書會帶來領悟,而修通則需要通過專業的關系才能發生。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1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