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_地方動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兩條河,一座城,賦予了小河村無盡的遐想。近年來,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潁陽鎮小河村不僅人才輩出、人杰地靈,而且留有不少古跡遺存。其中,春秋城潁遺址就包含商、西周、春秋、戰國、漢等多個歷史時期的文化層。小河村流傳的故事繁多,有“莊公會母”的故事、“臥龍潭”的傳說,這些豐富的民間故事膾炙人口、代代流傳。
小河村南側小泥河攔水壩的位置曾是“臥龍潭”黃增瑞 攝
春秋城潁遺址出土不少文物
據史料記載,春秋初期,鄭國的鄭武公于公元前743年退位,隨后其子鄭莊公繼位,在位43年,于公元前701年駕崩。據說,鄭莊公的墓就在潁河北岸關店村東北方向。
鄭莊公在位期間,國都設在如今的新鄭一帶。鄭莊公是春秋初期中原的霸主之一,為了開疆拓土,他在潁河岸邊的位置(如今小河村北部)建立城池,取名城潁、潁邑,又叫鄭莊公城。
有關城潁和鄭莊公城的記載,散見于各種典籍史料。其中,《左傳》記載:“鄭莊公遂置姜氏于城潁”。《辭海》記載:“城潁,古邑名,春秋鄭地,今河南襄城東北。”明嘉靖《許州志》記載:“鄭莊公城在距離襄城北側四十五里的位置。”
小河村處于鄭莊公城城池遺址附近。20世紀70年代,小河村北側的潁河岸邊,尚留有高大的土筑城墻,夯土層次分明,夯窩清晰可見。后來有人在古城遺址上建窯,挖土燒磚,把古城遺址全部破壞。
如今,春秋城潁遺址分布在潁河兩岸的小河村、大河村、古城周村,潁河西岸故城與潁河東岸故城隔河相對,兩城合并相加,東西長約2千米,南北長約2.4千米,面積約有5000畝。
該古城遺址出土文物豐富,曾出土有磨制石斧、石鐮、石錛、紡線石輪等石器,商代銅器,西周陶鬲,春秋戰國陶豆、刀幣、鏟幣、小編鐘、銅鼎、銅箭頭、戈尖,西漢“千秋萬歲”瓦當、虎頭瓦當、城市陶下水管道,以及大量的漢代水井子母磚、房屋瓦片、空心磚等。另外,考古人員還在河床內發現有多眼古井。
許昌大地很少見如此大規模的古城遺址,故而有人懷疑此古城遺址為戰國時期韓國都城陽翟、秦漢潁川郡治所在地。因漢代潁河發大水城廢,潁川郡治才遷往潁河上游,但沒有發現確切的史料和文物證據,只能存疑。
春秋城潁遺址城墻內的磚石瓦片(資料圖)黃增瑞 攝
陰司溝據說是“掘地見母”處
鄭莊公“掘地見母”的故事不少人都聽說過,這個故事就發生在小河村。
春秋初期(公元前722年),鄭國國君鄭莊公平定親生母親姜氏和胞弟叔段篡權奪位的陰謀,在殺掉叔段后,鄭莊公將姜氏囚禁在城潁。
對于母親姜氏和胞弟叔段的叛亂,鄭莊公非常生氣,他對外發誓“不及黃泉,不相見也”,也就是說要與母親斷絕母子關系。當時,有個叫潁考叔的人在潁谷管理疆界。聽說這件事后,他把貢品獻給鄭莊公,鄭莊公賜給他飯食。
潁考叔在吃飯的時候特意把肉留下。鄭莊公問他為何這樣做。潁考叔答道:“我吃過的東西我的母親都嘗過,但從未嘗過君王賜予的肉羹。請讓我將肉羹帶回去,送給母親品嘗。”鄭莊公說:“你有母親可以孝敬。唉,唯獨我沒有!”潁考叔說:“請問您是什么意思?”鄭莊公把斷絕母子關系的誓言告訴了潁考叔,并表露出后悔之意。潁考叔道:“這件事簡單,在城外挖出一道泉水,權當在黃泉處相見,誰還能說您違背了誓言呢?”
鄭莊公聽從了潁考叔的建議,從此恢復了母子關系。先秦左丘明的編年體史料《左傳》開篇就記載了這個故事。
在小河村當地,如今還有“掘地見母”的陰司溝遺址。該遺址位于小河村西側,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溝,向北通向鄭莊公城遺址,向南通向小泥河。宋代大文豪蘇軾曾在此憑吊往事,游歷陰司溝,留下一首詩。其中一句是“古隧有殘坎”,描繪了當時的所見所聞。
小河村與古鎮潁橋相鄰,周圍遍布與“掘地見母”相關的古跡。陰司溝與小泥河交匯處有“臥龍潭”,相傳鄭莊公曾在此停留歇腳。從陰司溝出來,走過“臥龍潭”,沿著小泥河南岸向西一公里,河的南岸有蓮花寨,形似一個小城池。相傳,鄭莊公曾在城潁的城池外,為母親單獨營造了一個四四方方的小城池,因周圍水中生有蓮花,取名蓮花寨。蓮花寨三面環水、與世隔絕,算是把母親軟禁在此。
蓮花寨東北處有一座高臺,名為望香臺,據傳是鄭莊公發誓后悔的地方。每當思母心切時,他便會帶上隨從、香案、焚爐等,由城潁前往蓮花寨,在高臺上朝蓮花寨焚香祈禱,向母親坦露悔恨思念之意。
如今,蓮花寨、望香臺遺址尚存,也是自古以來文人墨客憑吊歷史往事,抒發思古之幽情的地方。
如今,襄城縣越調劇團把《掘地見母》的故事搬上了戲曲舞臺,已經排練完畢,下一步準備在全縣范圍內演出。
“七泉神水”泡出“潁水香茶”
退休后,生活在平頂山市的鄉賢楊紹卿說,小河村的小泥河曾有白龍潭、蓮花寨、響水潭等五處泉眼。小泥河匯入潁河后,加上小泥河與潁河之水,匯聚點被人稱為“七泉神水”,又稱“七股泉香水”。取“七股泉香水”燒茶,歷來被稱作“潁水香茶”。該茶的茶水清澈明凈、不含雜質,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潁水香茶”宜人芳香、入口綿長、香濃甘甜。楊紹卿說,是小泥河成就了“潁水香茶”,人們發現這個秘密后,紛紛取水燒煮“潁水香茶”,常喝這種茶水可滋潤皮膚、消熱散火、消食利尿、養胃護肝。
明嘉靖年間的《重修潁橋碑記》載:“凡滇、黔、楚、蜀之有事于京師者,胥取途于此。”意思是說,過去云、貴、川的人到京師辦事都經過潁橋。小泥河與潁河衍生出的“潁水香茶”更是聞名遐邇,已成當地的一種茶文化和獨有風俗。
常飲此處的茶水,甚至讓人上癮。據傳,古有南陽一知府上京辦事路過潁橋,因連綿雨天住在客店,每日喝“潁水香茶”,幾天后喝茶成癮,喜愛有加,待天晴后也不想離開潁橋。
回到南陽后,這位知府喝不上潁河茶水,經常悶悶不樂。一日,他聽說有朋友北上辦事,就一再囑咐其回南陽時一定要帶一桶潁橋的河水。那位朋友歸途中回鄉心切,路過潁河把取水的事忘了,到汝河邊上才想起,他不愿再返回潁河取水,就近在汝河裝了一桶水給這位知府大人捎了回去。該知府煮茶后,一入口就說這不是潁橋的河水。他的朋友只好賠禮道歉,說明情況。
后來,這位南陽知府棄政后,索性把家搬到了潁橋,了卻茶癮。
歷史上,潁橋西至洛陽,東至汴梁。精明的潁橋人在潁橋兩邊建起不少茶館,方圓數十里的茶客游俠、名人居士在此飲茶品茗,或吟詩作對,或乘茶對弈,以茶會友,以茶談商,一年四季,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好不熱鬧。
附近小河村的村民在此開設茶館,做小生意的,也靠“潁水香茶”養家糊口。淌淌不息的潁河、小泥河,滋潤了小河村,養育了小河村。
責任編輯:陳璐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頭條 22-08-06
頭條 22-08-06
頭條 22-08-06
頭條 22-08-06
頭條 22-08-06
頭條 22-08-06
頭條 22-08-06
頭條 22-08-06
頭條 22-08-06
頭條 22-08-06
頭條 22-08-06
頭條 22-08-06
頭條 22-08-06
頭條 22-08-06
頭條 22-08-06
頭條 22-08-06
頭條 22-08-06
頭條 22-08-06
頭條 22-08-06
頭條 22-08-06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