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上午,為確認“王氏明清古墓葬群”為不可移動文物奔波半年之久的王志立向大河報?豫視頻記者報告了一個好消息,近日,他收到了河南省文物局的書面回復,稱如經當地文物部門勘探后,墓地保存基本完整、范圍清晰、墓葬排列有序、布局規整,當地文物部門應將其列為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加以保護。
在今年的1月2日,在長垣市南蒲區木掀店村東200米田間的一處工地,施工中發現大面積古墓群遺存。通過《長垣縣志》等相關史料印證,這里是明末四部尚書王永光子孫及其后代的家族墓,縱跨明、清、民國三個朝代,有將近400年的歷史。
在長垣市蒲東街道王樓村黨支部書記王志立的帶領下,王永光后人在對墓地陸續清理的過程中,又先后發現墓志銘三盒、石供器兩座、石俑人身一座。現場發現的墓碑顯示,現存墓葬有包括明末尚書王永光長子張太夫人墓,張太夫人生前被封為一品夫人,在民間也被叫作“誥命夫人 ”,以及清朝尚書王鵬沖父母合葬墓等。
“王氏明清古墓葬群”被發現后,長垣市文物局在3月份曾組織相關專家進行現場勘察、評估認定,結論為王氏墓葬群不能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王永光后人王志立認為,“王氏明清古墓葬群”系明朝重臣、吏部尚書王永光家族祖塋,距今已有400余年歷史,明清以來,王氏族人先后有500余人安葬于此。多塊墓志銘的出土也是長垣尚書文化重大實物發現,彌足珍貴。
長垣素有“小小長垣七尚書”的美譽,據《明史》和《長垣縣志》記載:明朝嘉靖至崇禎時期的百余年間,先后名登金榜進士及第的長垣籍官員就有三十八人。他們有的聯捷入閣,有的為“六部”要員,有的統重兵以戍邊,有的施仁政于地方,曾有“大明長垣七尚書”之譽。
所謂七尚書,實則三尚書,四侍郎。他們分別是:兵部尚書李化龍、吏部尚書崔景榮、吏部尚書王永光、工部左侍郎胡睿、戶部左侍郎胡錠、兵部左侍郎王家楨、吏部左侍郎許宗禮。王永光,字有孚,名列“長垣七尚書”第三。
王氏家族后人認為,如能將“王氏明清古墓葬群”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進行現場保護,使長垣的“尚書文化”得以更好傳承,也為長垣“尚書之鄉”增添了重要佐證。王志立告訴記者,此次省文物局的回復更堅定了王氏家族后人保護家族明清古墓葬群的信心。
王志立向記者提供的河南省文物局答復意見顯示,經省文物局組織文物考古相關領域專家對長垣市王氏明清古墓葬群進行了現場調查論證表明,位于長垣市南蒲街道木掀店村東南200米處的王氏明清古墓葬群對研究明清時期家族墓葬制度提供了有價值的實物資料。鑒于墓地范圍、布局尚不明晰,需要當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業技術力量對墓地進行全面勘探,摸清墓地確切范圍和詳細布局。
長垣市文化館原館長李建新表示,像這樣規格高、面積大、時間長,歷史,文化信息豐富,保存完好的墓葬群遺存,在長垣首屈一指,在豫北乃至河南也未必多見,具有多重保護意義和研究價值。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張亞林)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5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4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