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陽市將“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作為全局性、基礎性工作來抓,今年以來,共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22.55萬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2.19萬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0.86萬人,分別完成省定年度目標的112.75%、130.52%、226.25%,先后4次在全省“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工作“月月評”電視電話會上作經驗介紹。
信陽市立足勞務輸出大市實際,扭住“培訓、持證、就業”等關鍵環節,高質量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帶動廣大老區群眾走好技能成才、技能就業、技能增收之路。
聚焦需求夯實培訓基礎。著力破解參與培訓動能不足、陣地基礎薄弱等現實問題,多措并舉提高培訓質量和效益。一是數字平臺賦能。建立“數字信陽”人力資源服務平臺,落實“一戶一冊、一人一檔”,收集覆蓋全市377萬農村勞動力的基本信息數據,建成信陽市人力資源信息平臺數據庫。今年以來,運用智能匹配、數據篩選等技術手段,精準推送培訓服務信息14萬余條,有效引導勞動者參與技能培訓。二是建設陣地筑基。采用“1+N”模式,推動市級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支持新縣、光山縣等新建縣級公共實訓基地5個,大力構筑人才培養多元陣地。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采取“部分院校整體遷入、新建院校提質擴面、多元投資創辦職教、同步建設公共服務”等綜合措施,加快推進3000畝的信陽職教新城項目建設,擬整體遷入信陽航空職業學院、信陽涉外職業技術學院等職業院校,計劃總招生規模5.6萬人。三是精準培訓提質。圍繞鄉村振興,依托全國糧食主產地、信陽毛尖主產地等本地特色,深入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行動,開展信陽菜烹飪、茶葉種植等專業培訓3.2萬人次;圍繞產業發展,實施產業振興十大工程,開展新型學徒制培訓、崗前培訓、在崗培訓、以工代訓等示范培訓10.3萬人次;圍繞民生改善,開設市場需求量大的嬰幼兒照護、老年人照護等“一老一小”培訓工種,將技能培訓送到群眾“家門口”,培訓9.1萬人次。
多元評價提升持證質效。圍繞提升技能人才持證率,深化技能評價改革,充分發揮好企業、院校、社會評價機構主體作用,拓展評價取證覆蓋面,推動持證人數快速增長。一是推動企業自主評價。市、縣兩級組建專班,對全市1299家規上企業技能評價工作現狀進行摸底排查,精準對接企業需求,通過“一對一”上門跟進服務,指導企業對技能崗位人員自主開展全員定級評價和晉級評價。鼓勵本地特色產業企業以“公司+農戶”的形式,組織農戶進行種植、加工、評審等培訓取證,符合條件的根據取證級別給予每人100-190元不等的評價補貼。今年以來,全市257家在人社部官網備案公示的企業自主評價機構,共完成考證取證17.1萬余人次。二是支持院校認定取證。堅持早謀劃、早部署、早行動,搶抓中高職、本科院校畢業生離校前關鍵期,重點發力院校認定取證。召開院校認定取證座談會、業務培訓會,積極幫助院校解決認證中心申報建設、專業增量建設、社評類題庫建設等困難和問題,特別在實操考場建設上給予充分保障支持。今年以來,全市25所具備自主評價資質的中高職和本科院校,共完成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發證2.9萬余人次。三是引導社評機構考核發證。按照“誰評價、誰發證、誰負責”原則,進一步加強行業監督管理,充分調動社會評價機構積極性,著力實現技能認定多樣化、取證渠道靈活化、證書涵蓋廣泛化,持續提升持證人員比例。今年以來,全市26家備案社會評價機構和專項能力考核機構,圍繞保育、中式烹調師等38個職業工種,開展社會評價1.4萬余人次。
傾心服務拓寬就業渠道。用心用情做好就業保障服務,不斷提升勞動者穩崗就業、持續增收能力。一是推動產教融合促就業。按照校企“雙元”育人模式,在職業院校探索“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畢業即就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推動院校、政府、企業聯合辦學,建立產業基地,積極拓展合作內容。先后與鄭州宇通、北京八維集團、日本汽車工作聯合會、羚銳集團等知名企業聯合辦學,開設冠名班、訂單班。通過政府、院校、企業共同發力,打造信陽產教融合示范區,帶動2萬余人就業,其中職業院校學生占比50%以上。二是辦好特色賽事助就業。堅持以賽促訓、以賽選才,出臺《職業技能競賽管理辦法(試行)》,常態化開展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崗位練兵比武,鼓勵有競賽職業(工種)需求的用人企業和單位參與現場觀摩、現場招聘。截至目前,采取“競賽+就業”的模式,已舉辦“信陽炒茶”“信陽養生菜”“光山電商”等5場市級行業一類賽,獲獎選手備受用人單位青睞,有效帶動一批“技術狀元”“技術能手”實現高質量就業。三是擦亮勞務品牌穩就業。推動“一縣一品”建設,指導縣區針對企業需求,結合本地實際,持續打造“信陽名廚”“信陽制茶師”“信陽護工”“信陽織女”“信陽焊工”等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勞務品牌。先后與杭州、溫州、蘇州、揚州、東莞等沿海發達地區簽訂長期勞務合作協議,實施定點對接、訂單培訓、專車接送。今年以來,積極克服疫情不利影響,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243.9萬人,共組織專車2285趟為企業“點對點”送工4.2萬人次。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3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2
頭條 22-08-01
頭條 22-08-01
頭條 22-08-01
頭條 22-08-01
頭條 2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