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洛陽網】
最近,家住西工區的尹萬通正忙著手寫家風家訓。過兩天,他計劃將這一封封帶著墨香的家風信箋寄給生活在西安、廣州等地的親友。
86歲的尹萬通與老伴兒萬崇菊同齡,倆人當了一輩子教師。從師風到家風,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著身邊的人。
(相關資料圖)
倆人是初中校友,成為教師教書育人
尹萬通和萬崇菊是伊川人,倆人是初中校友,因經常參與學校組織的活動而相識。從結為夫妻到共赴三尺講臺,再到退休閑賦在家,倆人已攜手走過60多個春秋。
20世紀60年代,尹萬通到開封讀師范類學校,隨后被分配到鞏義教書,其老伴兒萬崇菊為了照顧家人,留在家鄉伊川,成為一名鄉村教師。
從伊川到鞏義,現在開車只需要一個小時就到了,而在那個年代,尹萬通回趟老家,卻需要一天的時間。就是在那個聚少離多的年代,倆人堅守崗位,教書育人。
在30多年的教學生涯里,尹萬通先后在鞏義、伊川等多地任教,主要教語文、政治等學科。“我老伴兒最辛苦,當時農村師資力量有限,她教語文、數學、地理、歷史和音樂,幾乎是包班帶學生。”尹萬通說。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雖已離開三尺講臺20多年,但每到逢年過節,這對教師夫婦家里,仍有不忘師恩的學生登門看望。記者看到,尹萬通珍藏著一本厚厚的相冊,這是畢業50周年的學生在2018年聚會時,專程為他舉辦生日會的合影留念。
“我的學生現在也都是六七十歲的人了,還花心思表演節目,讓我仿佛回到了年輕時的校園。”回憶起當時的一幕,老人的臉上樂開了花。
受他們影響,7個孩子有仨是教育工作者
“父母最常說的話是以教興業,讓我們好好學習,做對社會有用的人,耳濡目染之下,我選擇了和他們一樣的職業。”尹萬通的二女兒尹女士說,家是人間煙火氣最濃的地方,父母用書香渲染,讓家成了育人的搖籃,家里兄弟姐妹7人,其中有仨是教育工作者。
“母親最讓我敬佩的地方,是她的時間管理觀念。”尹女士說,因父親常年在外工作,養育子女的重任落在母親肩上。當年,她的母親白天教書,晚上織布,既要照顧家中老小,還要下地干活。
“農忙時節,母親帶著我們在小院里剝玉米,月光下,她邊干活邊講故事,有岳母刺字、司馬光砸缸等,我們聽得入迷。”尹女士說,因母親精力實在有限,無法照顧家中所有的孩子,就出現了弟弟妹妹早早進入學校,跟著哥哥旁聽成為“編外學生”的現象。
當年,在外工作的尹萬通每次回鄉探親,給孩子們帶得最多的不是糖果、新衣服,而是書和學習資料,其間,他還不忘給孩子們輔導作文。或許是書香家庭的緣故,村里的人都很敬重尹萬通夫婦。
[1]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頭條 22-07-26
頭條 22-07-26
頭條 22-07-26
頭條 22-07-26
頭條 22-07-26
頭條 22-07-26
頭條 22-07-26
頭條 22-07-26
頭條 22-07-26
頭條 22-07-26
頭條 22-07-26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5
頭條 22-07-24
頭條 22-07-24
頭條 22-07-24
頭條 22-07-24
頭條 22-07-24
頭條 22-07-24
頭條 22-07-24
頭條 2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