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鄭州市惠濟區中原桂冠小區的趙先生告訴大河報·豫視頻記者,由于開發商問題,小區交房10年,一直都是臨時用電,沒有接入國家電網,每到夏季用電高峰,就會頻繁跳閘停電。類似情況在鄭州多個小區上演,那么,要解決類似小區用電問題有什么辦法、存在哪些難點?記者為此進行了多方打探。
小區交房10年,一直都是臨時用電
“最近鄭州持續40℃高溫,我們小區停電了1個星期。”家住鄭州市惠濟區中原桂冠小區的趙先生告訴大河報·豫視頻記者,由于開發商問題,小區交房10年,一直都是臨時用電,沒有接入國家電網,每到夏季用電高峰,就會頻繁跳閘停電。
據趙先生介紹,此次長時間停電,物業告知是小區里一段電纜老化徹底損壞了,已經無法維修,需要換新,但電纜價格昂貴,更換下來需要幾十萬元,物業無力承擔,而維修基金也因為小區沒有供電合同手續,無法啟用。據了解,中原桂冠小區建設初期,開發商未向供電公司提供相關手續,所以“臨時電”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如今開發商也已撤場,居民更是不知道該如何尋求幫助。
高溫天氣下,該小區老人小孩無處可去,一些家庭只能無奈選擇在外住賓館。
類似情況在多個小區上演,中原區陽光世紀城小區業主尚先生告訴記者,他們小區自2014年交房,8年間一直使用的是臨時電,故障頻發。前幾天還因電纜負荷問題,發生過一次火災。
尚先生表示,這么熱的天,小區一周內連續停電四五次,因為是高層,停電即停水,經常有人被困在電梯,居民們坐電梯總提心吊膽,生怕被困,已嚴重影響生活。尚先生認為,小區采用的臨時電纜和變壓器、配電箱等不符合安全要求,100多米長的電纜就隨意鋪在小區路面上,用手摸都能感覺到電纜發燙,明顯存在安全隱患,希望能盡快接入國家電網。
“整天跳閘,一天跳多少次都數不清了”
農業路升龍天匯小區業主們也有著同樣的煩惱,小區交房多年,一直使用的是臨時電,雖然之前承諾要接入國家電網,但始終不見動靜。
“進電梯,突然停電把我關電梯里了,差點沒急死我。”“整天跳閘,一天跳多少次都數不清了。”業主們表示,一到夏天用電高峰,臨時用電帶來的后果就會集中爆發,家里很多電器也因電壓不穩燒壞了,多次找開發商溝通,但始終無法解決。開發商曾在2018年1月貼出公示,稱不再收取電費,直至通正式電為止,其間產生的電費由開發商承擔。但今年5月,開發商告知業主,已無力承擔電費,需要業主們自行買電,但何時能通正式電依然沒有說。
記者此前采訪獲悉,該小區開發商一名安姓負責人稱,項目建設時,因為周邊沒有電源只能用臨時電。去年,附近的董寨變電站建成后,他們申請到了正式用電負荷,但如今地產形勢不好,沒有足夠經費啟動正式電施工,“前期墊付的電費已經1個多億,確實負擔不起了”。
記者查閱住房驗收的相關規定,房屋必須配備正式供電才能夠通過驗收、交付使用,這些居民小區明明已經交付使用多年,為何供不上正式用電呢?此外,除上述小區,市區部分老舊小區、郊區安置小區以及白沙片區都存在類似情況。
臨時電小區“轉正”難在哪?
采訪中,記者注意到,不少“臨時電”小區至今未辦理用電報裝手續,還是“基建用電”。而所謂基建用電,就是開發商當年建設小區時向供電部門申請的用電,通常基建用電需求小,而小區建成后,業主紛紛入住,用電需求非常大,因此,當年的基建用電根本無法滿足業主需要。供電高峰時,小區就面臨停電。
據了解,小區內部電力設施不屬于供電部門的產權設備,而是屬于小區自身產權,日常運維管理也是小區自行負責。那么,要解決類似小區用電問題有什么辦法、存在哪些難點?
業內人士介紹,這類“總表供電”小區,一些開發商建設時,未按照一戶一表規劃建設,因政府早期對此并無明確要求。“按照一戶一表,開發商需要花費更多的資金,反之開發商能節省開支。”后來有了明確規定后,幾乎所有新建住宅樓盤,建設時就按照一戶一表用電建設到位。
而造成“臨時電”小區頻繁故障存在多種原因,一方面是小區運維投入不夠,缺乏專業管理,另一方面是開發商安裝的電力設備性能較低,以中原桂冠小區此次停電1個星期為例,除負荷問題外,與其缺乏運維、線路年久老化缺乏養護也有關,但這類小區的供電設施產權不屬于供電部門,所以需要小區承擔費用。
上述人士告訴記者,近年來,鄭州新建小區使用臨時電的情況已經很少,周邊的供電配套已經逐步完善,改造也在逐步推進,遺留的臨時電小區之所以“轉正”難,與物業、開發商等都有關。
據悉,有的小區物業和開發商面上同意改造,但實施過程卻消極對待,不太愿意提供原始圖紙資料等關鍵信息,給后續工作帶來諸多問題,同時,一些開發商原有設備不符合接入要求,必須通過改造驗收合格之后才能接入國家電網。同時,報裝需要以物業或業委會名義整體報裝,但有的老舊小區沒有業委會,也沒有物業管理單位,加上有些業主本人對改造意愿也不強,因此報裝也存在意見不統一的情況。
律師說法
有律師表示,如果是遇到了小區使用臨時電,開發商以臨時電交房的話,業主有權拒收,開發商也要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同時,業主也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起訴開發商違約。(大河報·豫視頻記者楊光文圖)
頭條 22-07-05
頭條 22-07-05
頭條 22-07-05
頭條 22-07-05
頭條 22-07-05
頭條 22-07-05
頭條 22-07-05
頭條 22-07-05
頭條 22-07-05
頭條 22-07-05
頭條 22-07-04
頭條 22-07-04
頭條 22-07-04
頭條 22-07-04
頭條 22-07-04
頭條 22-07-04
頭條 22-07-04
頭條 22-07-04
頭條 22-07-04
頭條 22-07-04
頭條 22-07-04
頭條 22-07-04
頭條 22-07-04
頭條 22-07-03
頭條 22-07-03
頭條 22-07-03
頭條 22-07-03
頭條 22-07-03
頭條 22-07-03
頭條 22-07-03
頭條 22-07-03
頭條 22-07-02
頭條 22-07-02
頭條 22-07-02
頭條 22-07-02
頭條 22-07-02
頭條 22-07-02
頭條 22-07-02
頭條 22-07-02
頭條 22-07-02
頭條 22-07-01
頭條 22-07-01
頭條 22-07-01
頭條 22-07-01
頭條 22-07-01
頭條 22-07-01
頭條 22-07-01
頭條 22-07-01
頭條 22-07-01
頭條 22-07-01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
頭條 2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