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實施“人才強青”計劃,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集聚創新發展智力資源。
近年來,青島不斷完善人才政策體系,不少政策優惠度位于全國前列。為進一步提升政策效能,市委組織部對我市現行人才政策進行整合、集成、提升、完善,對現行的23項政策保留、6項政策優化提升,廢止了不再適用的5項政策,形成了《關于實施新時代“人才強青”計劃的意見》,作為未來一段時期人才政策的綱領性文件,以解決政策“碎片化”、落實不到位、人才獲得感不強等問題。
在4月24日召開的市委人才工作會議上,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于玉對即將出臺的《關于實施新時代“人才強青”計劃的意見》進行了發布推介。政策圍繞擴大基數、高端引領、凸顯特色、賦能發展四個方面,制定了“十大計劃”,縱向涵蓋頂尖人才、高層次人才、“未來之星”、青年人才等,分層次精準施策;橫向圍繞“引育留用”等人才工作鏈條,涵蓋了人才的各項服務保障以及創新創業、招才引智等方面的支持激勵措施,有針對性優化人才發展生態。
實施人才基數倍增計劃
放寬落戶條件優化人才結構
2021年,我市常住人口1025.7萬人,人才總量突破251萬人,人才占比24.5%,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但與先進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為進一步優化人口結構,《意見》按照“放寬條件、取消限制、新增渠道”的思路,對現行落戶政策進行了調整,放寬了人才落戶的條件,取消了一些限制。比如,副高職稱、高級技師落戶年齡由50周歲放寬至55周歲及以下,碩士由45周歲放寬至50周歲及以下;取消了博士、正高職稱的年齡限制;取消了高級工、中級工繳納社保滿1年、2年的限制。新增了社區集體戶,承接無固定住所、無近親屬家庭戶、無單位集體戶等人員落戶。只要有學歷、有職稱、有技能、有能力、有貢獻,均可“想來就來”。
實施五大人才招引集聚計劃
突出高端引領廣納天下英才
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不僅需要引進集聚突破“卡脖子”技術的頂尖人才、高層次人才,也需要培育儲備大量青年才俊、技能人才。《意見》通過五大計劃,系統規劃了我市頂尖人才、高層次人才、卓越工程師、青年人才、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讓各類人才創新活力競相迸發。
頂尖人才集聚計劃
支持對象是我市A類人才,包括“兩院”院士、諾貝爾獎以及圖靈獎獲得者等世界級科學家。在激勵引育、服務保障、柔性引進等方面加大支持,并與國家、省的獎勵補貼疊加享受。比如,自主培養或全職引進的頂尖人才,財政給予500萬元補助;在青院士省、市疊加給予每人每月3萬元政府津貼;鼓勵用人單位柔性引進頂尖人才,按照用人單位實際給付個人勞動報酬的30%給予補貼,上不封頂。
高層次人才提升計劃
支持對象是我市B、C、D類人才,包括入選國家、省、市三級人才工程的人選。新政策在國家、省給予相應補助基礎上,市級再疊加補助;既補到個人,還獎勵用人單位,以激活用人主體引才育才內生動力;對駐青單位一視同仁。比如,全職引進和自主培育的國家級人才工程人選,國家、省、市三級疊加補助達400萬元;同時,對用人單位,每培養1人、就獎勵30萬元。
“未來之星”儲備計劃
支持對象主要是有望入選院士、國家級人才工程和省泰山系列工程的后備人才,以及能夠帶領企業成長為獨角獸、瞪羚、“專精特新”小巨人、隱形冠軍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核心技術人才。主要獎勵用人主體,鼓勵用人單位跟蹤培育潛力人才,人才資助由“錦上添花”轉向“雪中送炭”。比如,有望當選院士的后備人選,在兩年管理期內給予用人單位100萬元培養經費,用于科技研發、團隊建設、項目推進等。今年,青島計劃遴選70名左右“未來之星”人才。
青年人才招引計劃
支持對象是本碩博學歷人才和博士后科研人才。只要符合條件,即可享受住房、安家等普惠性政策。比如,在青落戶并購買唯一商品住房的博士、碩士,分別給予15萬元、10萬元一次性安家費。在青工作的博士、碩士、本科畢業生可連續三年享受每月1200元、800元、500元的住房補貼。對博士后科研人才,在站的生活補貼由每月5000元提高到7000元;出站來青留青工作的,給予25萬元安家資助,到企業工作的,提升至40萬元。
技能人才培育計劃
旨在打造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技藝高超的技能人才隊伍,在人才培訓、載體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比如,全職引進或自主培養的世界技能大賽金牌獲得者給予200萬元獎勵;在平臺搭建方面,成功創建世界級、國家級和省級技能競賽集訓基地的,按投入比例最高給予500萬元獎補。
集聚海洋、海外、產業人才
彰顯城市人才特色優勢
《意見》放大海洋、開放、產業特色優勢,實施海洋人才、海外人才、產業人才三項計劃,助力我市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現代產業先行城市。
海洋人才發展計劃
圍繞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著力集聚引領型海洋人才。比如,海洋領域高層次人才,按照用人單位實際給付個人勞動報酬的30%給予補貼。海洋領域急需緊缺專業的博士、碩士,按照每人每月1500元、1200元標準給予住房補貼,分別高于其他領域博士、碩士25%和50%。今年開始,青島還要開展海洋領域突出貢獻人才評選活動,獲評人才最高可享受30萬元獎勵,對有重大貢獻或取得重大科技突破的實施“一事一議”。
海外人才引進計劃
為國際化人才提供更具開放性、競爭力的政策支持,比如提供薪酬購付匯、購房首付款結匯支付、投資理財、資產變現等外匯便利化服務。給予外籍及港澳臺高校畢業生“同城待遇”,可不受戶籍限制,同等享受國內高校畢業生的住房補貼、一次性安家費、就業創業補貼等政策。鼓勵頭部企業走出“國門”,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聯合實驗室、孵化器等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更好利用海外人才智力,對成效突出的,視投入情況最高給予2000萬元獎補。
產才融合促進計劃
緊扣24條產業鏈,聚焦“補鏈”“強鏈”“延鏈”,強化對頭部企業和領辦人激勵。對頭部企業按需定制人才政策,將政策的制定權、話語權交給企業,從源頭上解決人才政策與項目落地、企業發展“脫節”問題。對促進產業配套完善、補齊產業鏈“斷點”的項目領辦人,實施“補鏈”獎勵,按項目落地實繳注冊資本最高給予400萬元獎勵。推動人才評價由“唯論文、唯學歷、唯職稱、唯獎項”向“有成果、有市場、有貢獻、有效益”轉變。誰是頭部企業、誰在“補鏈”、誰是企業急需人才,由產業鏈“鏈長”、“鏈上”企業說了算。
實施人才服務支撐計劃
涵養人才生態賦能創新創業
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環境不好,則人才散、事業衰。打造一流人才隊伍,關鍵在于涵養人才發展生態,優化創新創業環境。
《意見》突出金融賦能,解決人才“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著力打造涵蓋“人才金”“人才貸”“人才板”“人才債”“人才險”相互融合的金融賦能鏈條。堅持服務賦能,解決“稅學醫房”等人才關心的關鍵問題,率先在全國建立優質基礎教育學位及事業編制2個“蓄水池”,優先保障高層次人才子女入學和配偶就業,在醫療服務上,高層次人才享受綠色通道、健康查體等服務。
會上還印發了政策兌現指南,對十大計劃進行了細化,便于政策更加高效落地。于玉強調,下一步,青島將在無感服務、免申即享等方面抓好工作落實,讓“黃金政策”發揮“黃金效應”,提高人才的獲得感。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7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
頭條 2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