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文藝頒獎現(xiàn)場,余光中先生發(fā)現(xiàn)獲獎者只有他自己白發(fā)染霜,其它都是黑發(fā)晚輩,相形之下,多少有點尷尬。于是他便在致辭中說:“一個人年輕時得獎,應該跟老頭子一同得,表示他已經(jīng)成名;但年老時得獎,就要同年輕人一起,表示他尚未落伍。”無疑,他的話贏得了一陣熱烈的掌聲。
幽默給人以愉悅和快樂,帶來幽默的人,當然討人喜歡、招人待見。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訪問上海,林語堂上船去接他,說:“這里連日風雪,今天才放晴,您真是好福氣,一到上海就看見了太陽。”蕭伯納笑道:“還是太陽有福氣,能在上海見到蕭伯納。”
蔡元培先生也以幽默見長。1930年2月9日是先生70歲生日,上海各界人士在國際飯店為他設宴祝壽。答謝環(huán)節(jié),他說:“諸位來為我祝壽,總不外要我多做幾年事。我活到了70歲,就覺得過去69年都做錯了。要我再活幾年,無非要我再做幾年錯事咯。”賓客一聽,哄堂大笑;而如果蔡先生按套路出牌,一本正經(jīng)地致答謝辭,當然也很好,但定然不會有這種諧趣帶來的輕松愉快。
錢玄同先生則把幽默帶到了課堂上。在北師大講授音韻學“開口音”與“閉口音”的區(qū)別時,他講了個故事:有位京韻大鼓女藝人,齒若編貝,引人注目。因一次事故,女藝人掉了兩顆門牙。從此凡有人問話,她一律用“閉口音”,以“不露齒”。如有人問她:“貴姓?”“姓胡。”“貴庚?”“十五。”“貴干?”“唱大鼓。”等這位女藝人牙齒鑲好了,再有人問話時,她又全改用“開口音”,于是對答便成了:“貴姓?”“姓李。”“貴庚”“十七。”“貴干?”“唱戲。”露出閃亮的金牙。學生聽了哈哈大笑。
魯迅先生被稱作“中國的脊梁”,給人的印象冷峻而嚴肅。而事實上生活中的魯迅幽默風趣,還特別愛開玩笑。劇作家葉紫曾向先生寫信借錢,信中說:“我已經(jīng)餓了”。魯迅支了一些錢,信尾問候語是:“即頌餓安”。有個女生愛哭鼻子,魯迅便稱她為“四條”。有人問為什么。他說:“女生一哭,眼淚、鼻涕齊下也,不是四條嗎?”女生聽后破涕為笑。陳丹青在《笑談大先生》里便說,喜歡魯迅,是因為魯迅好玩。
生活中不能總板著個臉,有時不妨來點幽默,使彼此會心一笑,挺好!
編輯:白潔
來源:鄭州廣播電視報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9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
頭條 22-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