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雙臂的裴奔康用雙腳打字,與客戶交流。 韓章云 攝
中新網鄭州3月10日電 題:6年助4200余名殘友就業 這個基地里的故事很暖
作者 趙暉 韓章云 史成軍
2022年冬殘奧會各項比賽正緊張進行,賽場上精彩的比賽瞬間、殘疾運動員們的勵志故事,成為河南殘友培訓就業孵化基地學員們談論的焦點。“他們身上也有我的影子。”不少學員這樣說。
走進位于河南省中牟縣官渡鎮的河南殘友培訓就業孵化基地(下稱殘友基地),平坦的院落里建筑無臺階、隨處有扶手,坐著輪椅的殘疾人進出自如。在教學大廳一側的培訓區,30余名殘疾人正在電腦前上課,學習網店客服所需的基本技能;另一側孵化區內,10余名學員正上崗處理客服業務。“自強”“感恩”“奉獻”是殘友基地最常見的字眼。
殘友基地創始人王紹軍(左一)躺在病床上與學員交流工作、生活情況。 韓章云 攝
“云”客服中有這樣一群人
殘友基地目前主要為國內一家大型電商定向培訓“云”客服,管理者、授課老師、學員均為殘疾人。在這里,學員經過兩個月的崗前培訓、一個月的崗中孵化,通過考核后就可正式上崗工作。
“親,請耐心等待,您的問題我們正在核實……”在網購越來越便捷的當下,消費者與“云”客服打交道越來越頻繁。如果不是來到殘友基地,記者很難想象電腦另一端還有這樣一群為之解決問題的客服:他們或坐在輪椅上、或只有一只手、或用雙腳敲打鍵盤。
于淑娟是殘友基地的校長。她告訴中新網記者,基地為殘疾人提供免費就業培訓,除了“云”客服,直播帶貨、短視頻剪輯、魔術氣球、沙畫、手工布藝、陶藝等適合殘疾人就業、創業的培訓項目也在其中。
“高峰時基地能同時容納150余名學員住宿、培訓,無需繳納任何費用。”于淑娟介紹,殘友基地自2015年成立至今,已免費培訓殘疾人4700余人,安置上崗就業4200余人,成為殘疾朋友實現夢想的舞臺。
2021年9月來到基地,培訓兩個月后上崗,今年32歲的胡康康目前是一名業務熟練的“云”客服。因肢體殘疾,他只能用左手敲打鍵盤,但仍能保證一分鐘42個字的打字速度,這是“云”客服工作最基本的技能要求。
“消費者網購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我們都會協助解決。”胡康康告訴記者,這份工作很適合行動不便的他,工作流程不復雜、時間自由、多勞多得,“平均一個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
和記者交流的時候,胡康康的臉上始終掛著笑容,言語之中透露著對當下工作的滿意。和他一樣的還有20歲的女孩趙金鳳、26歲的男孩郭世豪,“感謝基地的培養,讓我們能有一份工作養活自己。”
“這份工作讓我們有成就感,獲得尊嚴。”胡康康說,目前他和很多殘友一樣,吃住、工作都在基地。最讓他感到開心的是眾多和他有同樣境遇的兄弟姐妹相互幫助、相互激勵,大家趕超比拼,一起抱團取暖樂觀生活,“在這里學技能,掙工資,我們變得開朗了很多。”
在殘友基地生活工作了6年的馮政凱已是管理人員,負責教務以及學員的生活起居。坐在輪椅上的他思維清晰、辦事利索,從最初的受訓學員,一路成長為如今的授課老師、負責人,他被學員親切地稱為“大師兄”。
“網絡時代對我們殘疾人來說有無限可能。”馮政凱說,他希望所有的殘疾人都能樹立生活信心,走出家門學習一技之長,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生活現狀,實現人生價值和夢想。
殘友基地里,學員們在聚精會神學習“云客服”相關知識。 韓章云 攝
基地里的故事感人又溫暖
在殘友基地,記者聽到許多勵志故事。小伙郭輝因重度燒傷雙手只剩下兩根手指,通過勤奮練習、不斷摸索、付出超越健康人無數倍的努力,做到了最高月收入18900元的業績,不僅還清就醫債務,還成為學員追逐的榜樣。
兩孩媽媽李青榮,先天肢體一級重度殘疾,沒上過學,通過刻苦努力,在一天十幾個小時不斷敲擊鍵盤中,終于達到“云”客服工作要求,如今平均月入3000余元,讓自己和孩子過上了有尊嚴的生活。
失去雙臂的裴奔康,培訓期間亦是付出了健康人難以想象的艱辛,終于學會用腳打字。目前已是帶課老師的他說:“我終于不是一個‘廢人’了,也可以像健康人一樣有夢想了,那就是找個對象、成個家。”說這話時,裴奔康臉上洋溢著對未來的憧憬。
在殘友基地,殘疾人不僅能得到一份事業,還能收獲愛情。于淑娟介紹,基地成立以來,已促成63對殘友組成小家庭,并舉辦了兩屆集體婚禮,第三屆集體婚禮正在酌情籌辦中。
讓殘友們倍感溫暖的,還有基地經常舉辦的生日會。“這里就像家一樣,如果有一天讓我離開,我會接受不了。”趙金鳳說,她最開心的事就是在這里過生日,更何況,從沒接觸過電腦、到使用電腦月入三四千元,基地使她完成了從未想到過的人生跨越。
幫殘友實現人生跨躍的人
每一位殘疾人身后都有一段不幸的故事,在殘友基地,人生的苦難成為學員們破除命運枷鎖的源源動力。而創造這種動力的,是同樣身患殘疾、今年53歲的王紹軍。
“我是一名一級重度肢體殘疾人,更能理解殘疾朋友的苦衷,盡自己的能力幫助他們自強自立、過有尊嚴的生活是我能想到的一生最有價值的事。”殘友基地成為殘疾朋友實現夢想的舞臺,離不開創始人王紹軍艱辛的付出和努力。
17歲那年,王紹軍被診斷患上腓骨肌肉萎縮癥(漸凍癥),自此嘗盡了生活不便的辛酸。“我迎接晨曦的方式,是從家人幫忙穿衣、再抱到床邊的輪椅上開始。”但他認為,身體殘缺不等于靈魂殘缺,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是他一直堅守的信念。
抱著這樣的信念,完成學業后王紹軍投身職場,后來又自主創業,在堅韌中不斷超越自己。有了一定的經濟能力后,王紹軍開始思考如何帶動更多殘疾人實現人生價值與夢想,圍繞殘疾人面臨的教育和就業難題,萌生出創辦培訓就業基地的想法。
2015年,經過一番努力,王紹軍促成電商“云”客服安置殘疾人就業項目落地河南。他用多年打拼的積蓄建起了河南殘友培訓就業孵化基地,為殘疾人學習、成長、就業搭建免費的平臺。優美的環境、完善的無障礙生活設施、飄香的飯菜、明亮的教室……記者在探訪過程中,能深切感受到殘疾朋友口中“幸福家園”的含義。
免費培訓4700余人、安置就業4200余人,王紹軍達到了“以培訓為手段、就業為目的、脫貧增收為目標,把培訓和就業緊密結合,形成時間短、見效快的培訓就業機制”的愿望,實現了“讓更多殘疾人能夠和健康人一樣工作,獲得成就、享有尊嚴”的初衷,但他也有放不下的心結始終縈繞在心頭。
“我現在連輪椅也坐不了了,只能臥床。”兩年前,一場意外燒傷讓王紹軍連坐輪椅的機會也失去了,殘友基地的很多事情他都無法親力親為,基地未來的發展成為他考慮最多的事情。
王紹軍說,這些年,眾多殘疾朋友在基地實現夢想和有尊嚴地生活,離不開各級殘聯、慈善組織以及愛心企業和人士等力量的支持,“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我希望有團隊一起做好這件事。”
“殘疾人學習就業很不容易,但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一樣能干好。”王紹軍說,希望有條件的企業能拿出更多的崗位給殘疾人,希望更多人加入到幫助殘疾人的事業中來,也希望基地立足現有人才抓緊組建培訓團隊,“幫助殘疾人在自立自強路上不掉隊,這是我的目標和心愿。”(完)
頭條 22-03-10
頭條 22-03-10
頭條 22-03-10
頭條 22-03-10
頭條 22-03-10
頭條 22-03-10
頭條 22-03-10
頭條 22-03-10
頭條 22-03-10
頭條 22-03-10
頭條 22-03-10
頭條 22-03-10
頭條 22-03-10
頭條 22-03-10
頭條 22-03-10
頭條 22-03-10
頭條 22-03-10
頭條 22-03-10
頭條 22-03-10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8
頭條 22-03-08
頭條 22-03-08
頭條 22-03-08
頭條 22-03-08
頭條 22-03-08
頭條 22-03-08
頭條 22-03-08
頭條 22-03-08
頭條 22-03-08
頭條 2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