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在向記者講述文物修復過程。
記者 楊景鵬 攝
人物名片
今年56歲的劉鑫是焦作市博物館文物修復部負責人。從一名文物保衛工作者到現在的文物修復師,他已經在市博物館默默工作了33年。作為焦作市首個通過國家、省級專業培訓而成長起來的文物修復工作者,劉鑫主持參與了漢代陶倉樓及館藏青銅器、瓷器、鐵器等近300余件(套)的文物修復工作,這些文物相繼赴意大利、比利時、日本、上海世博會等多地參展,使封存多年的文物重現光彩。
焦作情緣
作為土生土長的焦作人,劉鑫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從保護文物安全到親身接觸文物,并成為專業的文物修復師,劉鑫的“轉型”偶然也必然。
劉鑫說,做保衛工作時他常常值夜班,值班時總是在思索,趁著年輕怎樣提升自身專業能力,為焦作市文物保護工作奉獻一分力量。
機會來了!1993年,焦作白莊出土的漢代陶倉樓要到意大利展出,市博物館從新鄉請來專業文物修復團隊對陶倉樓破損處進行修復,能如此近距離地觀摩學習,劉鑫自然喜不自勝。他每天跟著老師們勤學苦練,鉆研技能。從那個時候開始,他與文物修復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
于是,在多少個寂靜的夜晚,以泛黃的燈光相伴,一個孤單卻筆挺的身影在工作臺前粘粘補補、反復操作,刻苦練習修復技術。
在劉鑫的努力和見證下,2017年8月,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焦作工作站在市博物館掛牌成立。2020年5月12日,河南省文物局授予焦作市博物館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
奮斗故事
3月5日下午,記者來到劉鑫的工作室采訪時,他正為發掘出來的陶倉樓器物繪圖,只見他的圖紙上清晰地標明著“病害”狀態,缺失、殘斷、起翹等都要在圖紙上顯現。“這些僅僅是文物修復工作的一部分,修復文物色彩、去除文物上的硬結物,都要慢工出細活兒。”劉鑫耐心地給記者講解。
在劉鑫的文物修復工作中,哪件文物在他心中占據“C”位?那要數元代古墓出土的彩繪陶俑車馬儀仗隊。
從中站區出土的元代靳德茂車馬儀仗隊彩繪陶俑是焦作市博物館重要的館藏文物。為修復這些寶貝,劉鑫積極與中國陶質彩繪文物修復保護基地取得聯系,從申報立項、提取樣品、申請資金,再到參與全程修復,劉鑫都親力親為。其間,在陜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復老師的指導下,他花費一個多月時間對一件食盒女俑進行繪圖,從比例、紋飾、“病害”逐一展現,為文物建檔留存提供了寶貴資料。
在工作室,劉鑫為記者講解了文物修復的難度之大、工作量之多:“就這一件陶倉樓器物繪圖,就要分六個面,每個面的幾何圖形、彩繪線條都要一比一復原。”在后續的修復工作中,還需要秉持著“三米之內能看出修復痕跡,三米之外看不出分毫印痕”的理念進行精準復原。
焦作寄語
文物的美不只承載厚重的歷史,更要讓這些珍寶“活”在當下。劉鑫說,目前我市正在全力打造高能級文旅,深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文創”“文旅”都是熱詞,文創產品更是層出不窮,他每次出去學習,深深地感受到,文旅融合應是以文化創意為核心引領,這才是打開厚重文化的有效方式。
“打造高能級文旅,焦作有底氣有實力,相信我們的文化旅游品牌會越擦越亮!”劉鑫說。
(記者 楊景鵬 實習生 悅夢婷)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9
頭條 22-03-08
頭條 22-03-08
頭條 22-03-08
頭條 22-03-08
頭條 22-03-08
頭條 22-03-08
頭條 22-03-08
頭條 22-03-08
頭條 22-03-08
頭條 22-03-08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7
頭條 22-03-06
頭條 22-03-06
頭條 22-03-06
頭條 22-03-06
頭條 22-03-06
頭條 22-03-06
頭條 22-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