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新聞網訊(楊新才 記者孫中杰)2022年春節,對河南省鹿邑縣保健西芹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習敬來說,顯得格外忙碌。從臘月十五到正月十五,他幾乎在大棚中度過。他每天要帶領20多名村民分成5組采收西芹,砍割、截莖、套袋、裝箱、稱重、封口。然后一箱箱西芹碼放在平板車上,再搬運到裝上停在公路旁的大型貨車。
貨車的主人是來自北京的客商張先生。他說:“這里的西芹品相好,品質更好,脆而無絲,還是地理標志產品呢。”
據任集鄉黨委書記劉偉介紹,目前,全鄉西芹種植面積達1.4萬畝,其中種植面積超過100畝的種植戶有140多家,成立了100多個蔬菜專業合作社。實現了統一標準種植、統一標準銷售、統一使用“鹿邑芹菜”地理標志標識的全程標準化生產模式。“鹿邑芹菜”成為全國叫得響的農產品品牌。任集鄉因此榮獲全國標準化蔬菜生產基地、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全國四大西芹生產基地、豫東西芹第一鄉等稱號。
在眾多種植戶中,張習敬的合作社是佼佼者。他也是該鄉種植“鹿邑芹菜”第一人。1984年他從河南省農科院引進西芹種子,至今種植西芹近40年,是名副其實的種菜“老把式”。
“過去種西芹全靠經驗,品質和產量不穩定,有賠有賺。自從有了標準化種植新技術,不僅提高了產量,更重要的是保證了質量。每畝平均收入穩定在萬元左右,種西芹成了穩賺不賠的買賣。”談起種植西芹的經歷,張習敬臉上透出一份自豪感。
據鹿邑縣市場監管局標準股股長閆彩杰介紹,“鹿邑芹菜”標準化種植始于2004年,當時的鹿邑縣質監局主動介入任集鄉西芹種植基地,依托該鄉西芹種植專業合作社實行標準化種植,結合當地土壤和氣候條件編寫了《西芹標準化種植》的技術小冊子,從西芹播種育苗、整地定植、施肥防病,直至收獲包裝等各個階段都制定了嚴格的技術標準。
任集鄉冷莊村黨支部書記冷士杰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在標準化種植的基礎上,又在做大做強“鹿邑芹菜”品牌上著力,以生產基地示范帶動為基礎,成立了任集鄉蔬菜種植協會,形成了“互聯網+指導站+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模式,全程實施標準化管理。推動“鹿邑芹菜”向標準化、無害化、品牌化轉型。產品覆蓋全國各省區市,并遠銷東南亞國家。
“去年,我們合作社嚴格按照標準化種植,不算100多畝的露天西芹,光這90多畝大棚西芹,就賺上小百萬。新技術讓俺走上了致富路。”張習敬一邊忙活一邊這樣告訴記者。
頭條 22-03-05
頭條 22-03-05
頭條 22-03-05
頭條 22-03-05
頭條 22-03-05
頭條 22-03-05
頭條 22-03-05
頭條 22-03-05
頭條 22-03-05
頭條 22-03-05
頭條 22-03-05
頭條 22-03-05
頭條 22-03-05
頭條 22-03-05
頭條 22-03-05
頭條 22-03-05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
頭條 22-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