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洛陽去年都有啥考古新發現?記者從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召開2021年度業務工作匯報會上獲悉,去年該院完成考古調查與發掘項目50余項,考古成果豐碩。在人類起源、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夏文化探索、東周民族融合、東漢帝陵制度、隋唐里坊制度、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展示、可移動文物修復、文物外展、文物技防以及科技考古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績。
今天來盤一盤,2021年,洛陽考古工作都有哪些新亮點。
1.隋唐洛陽城正平坊遺址或發現太平公主宅院
2021年12月14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發布,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隋唐洛陽城正平坊遺址考古獲重大進展,在坊內發現了數處院落遺跡,考古工作者推測為唐太平公主宅院、孔廟、國子監等。
根據發掘成果,正平坊的四至已基本清晰,東西寬464.6米,南北長533.6米,坊墻寬約1.3至1.4米。南、北坊門大致位置明確。坊內十字街道路和坊外的南(永通門大街)、東、北三條大街的位置、寬度、保存狀況均已清楚。其中,坊內東西向街寬約10米,南北向街寬約8.7米;正平坊外南側的永通門大街及東側大街寬約71.7米,北側大街寬33.4米。考古工作者在街道上發現車轍密布,可以想見當時車水馬龍的景象。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隊長石自社介紹,他們在正平坊西半坊發現了一處大型庭院,為中軸對稱多進式大型院落布局,東西面闊約225米,南北進深約535米,院落北墻和東墻的寬度明顯寬于坊墻,北墻超出坊墻2.1米。在宅院居中的南北軸線上發現了五座大型夯土建筑臺基基址及附屬的院墻、廊房等遺跡。結合文獻記載,應為太平公主宅院所在地,即后來的安國女道士觀位置。
正平坊遺址位于洛陽市洛龍區安樂鎮趙村與西崗村交界處,唐時此坊在定鼎門內東側,是洛陽城內非常重要且極具代表性的里坊。正平坊遺址是唐代都城里坊制度的生動例證,發掘所見的丁字街連通南北坊門的里坊格局,以及中軸對稱和多進式院落布局,體現了中國古代傳統的城市規劃思想。此次考古發掘,對唐代政治制度史和社會生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2.二里頭遺址新發現骨、角器加工作坊
2021年12月,二里頭遺址考古又有了最新發現,在遺址宮城區的西南角附近清理出多座骨料、角料坑,對以后研究二里頭文化骨器、角器的加工流程、加工工藝、城市布局、規劃理念等更多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
新發現的骨器、角器加工作坊區東側,有一座圓形坑,坑內側壁及底部鋪有大量的螺殼,周邊散落著動物的肢骨、鹿角以及一些類似骨簪、骨錐、骨鏃的骨器、角器半成品。在制骨作坊區中部和西側,考古人員也清理出一大片骨料遺存,各類動物肢骨、肋骨、角骨、齒骨和一些較大的陶片等散落在遺址文化層上。揭示出較為完整的骨器制作過程,從完整的肢骨到坯料再到最后的成品,以及制作過程中產生的廢料,均保存較好,初步推測這里可能是二里頭文化晚期一個加工骨器、角器的作坊。
二里頭遺址的“井字形”道路、多網格式布局也更加清晰。目前的考古發現可以證實,在“井字形”道路形成的多網格式空間里,除了宮城及宮城南部的作坊區外部有圍墻外,位于它們西側的兩個區域也存在圍墻。順著這個線索,考古人員沿著宮殿區南部和北部的兩條東西向道路,分別向西向東發掘,在西側又發現400多米長的道路遺存。此外,在道路的南側、北側都發現了一些兩米寬的夯土墻,這些夯土墻跟宮城的北墻、南墻是平行或在同一直線上,也進一步證實了多網格式的布局。
3.宜陽蘇羊遺址發掘區域中心性聚落遺址
自2021年6月對蘇羊遺址進行正式考古發掘以來,考古人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為5000多年前華夏大地史前社會的文化交流提供更多實證,基本確認這是一處以仰韶文化為主體擁有雙重環壕的區域中心性聚落遺址,在此區域內發現了人工環壕、生活區、墓葬區、人工湖沼等重要遺跡。
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枚頗具紅山文化特征的獸首石雕,它雕琢精美,外形似虎頭,從整體造型和制作工藝來看,考古人員初步推斷石雕可能為權杖頭部構件。這種石雕在中原地區同時期的遺址中是首次發現,為探討發源于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與中原地區的社會上層交流,提供了重要物質見證。
蘇羊遺址位于洛陽市宜陽縣張塢鎮,分為下村區和蘇羊區南北兩個片區,遺址面積超60萬平方米。目前,考古人員已清理房址11處,灰坑、窖穴126座,溝1條。出土的遺物以陶器、石器、骨器為主。
4.偃師商城小城首次確認城門遺址
2021年12月,偃師商城考古隊在河南偃師商城小城發現一處商代城門遺址,城門下并鋪有暗渠,為研究偃師商城的道路系統、水系分布、城市布局、功能屬性提供了新的史實論證。
此次的發現系偃師商城小城遺址第一個能夠確認的門址,為小城東門。該城門為單門道,門道寬度約3.2米,門道南北兩側分布著夯土柱槽和成排的柱洞,南側柱槽內有柱洞8個,北側柱槽內殘存5個柱洞。
在該小城城門下方還發現鋪設有暗渠,暗渠水道寬約1.8米、高約80厘米。渠上方搭有石板,方便行人東西向穿行。以此可見,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早期,就已經形成了人行通道和排水溝渠并行的立體交通系統。
位于河南洛陽的偃師商城遺址發現于1983年,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經過近40年的發掘,陸續發現有宮城、小城、大城三重城垣。此次的發現對以水系和道路所勾勒的城市骨架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必將推進對偃師商城防御體系、道路與水系和功能區劃為基礎的偃師商城小城布局和年代的認識,為偃師商城性質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撐,為遺址公園的建設提供新的素材。
5.孟津黃河灘漢墓群發掘西漢時期彩繪陶仕女俑
2021年2月,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清理黃河孟津會盟段河道內古代墓葬群的過程中,發掘出土10余件西漢時期彩繪陶仕女俑。
仕女俑分為站立、跪坐兩種姿態,站立仕女俑約高60厘米,跪坐仕女俑約高40厘米,“身上”還留有橙紅、淺黃、深紅等彩繪的痕跡,從服飾、發髻及制作工藝來看,其與漢陽陵發掘出土的陶仕女俑分外相似,可以確認為西漢時期的物品。此處共發現各類(含水面下)墓葬110余座,截至目前,共發掘清理幾十余處空心磚墓、小磚墓,出土各類文物百余件。主要包括陶壺、陶鼎、陶仕女俑及陶馬、陶雞、陶狗等。
這片墓葬群所在區域位于邙山北麓、黃河南岸,地形平坦開闊,漢代洛陽八關之一的孟津關也在該區域之內。劉斌說,此次發現的大量漢代墓葬及其他考古遺存,為尋找平陰縣、平縣的方位以及孟津關的具體位置和歷史變遷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除去以上5個考古發掘項目,2021年洛陽考古工作收獲頗豐。徐陽墓地考古項目榮獲“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徐陽墓地、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隋唐洛陽城正平坊遺址項目榮獲“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在參評全國和省“百年百大考古新發現”中, 洛陽的5個考古項目獲評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21個考古項目獲評省“百年百大考古發現”。這些豐碩成果進一步實證了洛陽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演變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今年,洛陽市文物考古部門將繼續圍繞文物保護和考古發掘開展工作,助力洛陽成為華夏歷史文明與世界文明對話的重要平臺。
●圍繞洛陽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演變進程中的重要作用謀劃課題項目,持續開展欒川龍泉洞等舊石器遺址考古發掘
●推進宜陽蘇羊遺址、偃師古城村遺址、洛寧西王村遺址、宜陽四嶺遺址、伊洛河流域夏文化遺址、二里頭遺址周邊同時期遺址調查與發掘等“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夏文化研究”“考古中國”項目
●開展伊川徐陽墓地、邙山陵墓群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隋唐洛陽城正平坊遺址等調查與發掘工作
●文物考古部門將繼續深化合作,與烏茲別克斯坦等合作開展境外考古項目
●加強考古報告、學術著作、論文、課題等科研成果的整理與研究
●盤活文物資源,繼續推進文物外展工作
●提升洛陽考古博物館展陳設計,傳播考古知識
●加強與高校合作,提升不可移動與可移動文物的保護修復水平
●圍繞洛陽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謀劃文物安防、技防項目
●持續推進考古進課堂、進社區等活動(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歌)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