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確定我省要全面實施的“十大戰略”之一。今年省兩會,鄉村振興是委員們熱議的話題。大家結合實際,就我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出主意、提建議。
多措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事關廣大農民福祉,事關農民群眾健康,是農民群眾的深切期盼。民建界別的省政協委員調研后發現,近年我省各地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改善,但距離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存在一定差距。
針對目前我省農村人居環境存在的規劃編制缺乏全局性、基礎設施配套不足、資金投入不足且缺乏統籌等問題,委員們提出建議。
科學謀劃,高質量規劃引領。委員們建議,按照農村自然地理環境、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現狀,規劃合并一些自然人口少、“空心”程度嚴重的村莊,科學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合理定位村莊主題特色,做到既融入整體“大環境”又體現特色“小氣候”,同時注重不同村莊的民俗習慣和歷史文化等,在環境整治中重點加強保護和修復。
多元投入,增強資金聚合力。委員們建議,積極爭取上級扶持資金,省、市、縣、鄉各級財政預算每年都應明確資金數量,加強專項資金管理,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整合涉農資金,集中力量辦大事,確保項目資金集中用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委員們認為,除了政府的投入,也要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可以通過建立融資平臺、設立專項基金、企業和社會幫扶等多渠道籌集資金,以政府主導、集體補充、村民參與、社會支持的投入機制,保證整治工作的資金需求;引導、鼓勵社會團體、各類企業和個人以捐資捐物、結對幫扶或其他方式支持農村人居環境設施建設和運行管護;建立商業運營機制,探索完善“政府+農戶+企業”治理模式,力爭用小投資解決大問題。
如何建立保障農村人居環境的長效機制?委員們建議,對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利益相關者的行為、治理效果、滿意度、存在問題進行全面科學評估;構建適應我省實際的生態補償機制,強化環境監督,加大污染處罰力度,嚴格防控城鎮污染向廣大農村轉移;通過提高農村居民的認知水平,使其主動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全過程,并持續維護治理成效。
培育支持鄉村產業發展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支撐。省政協委員付正林認為,鄉村產業是未來鄉村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造血工程”。河南鄉村具有發展美麗鄉村的良好條件,應加大對鄉村產業培育和支持力度,推動美麗鄉村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付正林建議:強化政府對鄉村產業建設的支持與引導,出臺鄉村產業培育與發展專項計劃,成立鄉村產業培育專項基金,引導更多的優質資源流向鄉村;創新工作思路,把環境整治與鄉村產業培育結合起來;重視傳統農業轉型,從經營主體認知、市場培育與保護、土壤條件改善以及技術支撐等方面多方發力,將綠色農業做成河南農業的重要品牌。
付正林認為,鄉村旅游業正成為河南重要的鄉村產業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途徑,推動鄉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亟須被提到議事日程。“要注重河南鄉村的文化特色,推動鄉村旅游從觀光游到體驗游再到文化游轉型;突出鄉村田園景觀和村落印象,做足地域‘鄉村’的特色,提高鄉村旅游市場競爭力。”付正林還建議在鄉村旅游的服務與環境上做文章,提高鄉村旅游的服務質量。“要為游客提供既有鄉土特點,又有較高品質的現代、便捷環境。”
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黨的十九大以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我省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城市書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持續向鄉村延伸,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日臻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民盟界別的省政協委員在調研中發現,我省農村存在公共文化服務內容較少、農民文體娛樂形式單一、非遺傳承難以為繼、數字文化相對滯后等問題。
委員們建議:提升文化事業費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調整文化事業費的城鄉配置比例,適當向鄉村基層公共文化機構傾斜,推進城鄉人均文化事業費均等化、標準化;建立農村文化建設多元投入機制,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農村文化建設;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強農村文化建設的自我發展能力;完善我省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協同發展機制,促進優質文化資源向農村基層延伸。
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人才是關鍵。委員們建議,充實鄉村文藝人才隊伍,適當增加培訓經費和補助,定期對文化從業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提升專業人才占比,拓寬人才培養范圍,將民間文化人才納入其中;鄉鎮基層文化服務崗位做到專編專崗、專人專用,對行政村基層文體協管員崗實行季度獎補制,開展多樣化培訓;建立地方文化專業人才庫,發展專、兼職結合的基層文化隊伍,提高隊伍整體素質;扶持鄉村建立各類文化協會,構建文化志愿者服務體系;發揮各級文聯、地方高校的人才優勢,鼓勵專業人才定期到基層開展技能培訓。
委員們建議,整合現有公共空間,為村民提供承載鄉村日常活動、體現鄉村文化傳統的公共文化實體空間;發揮鄉村生態和文化優勢,發展適應城鄉居民需求的第三產業,發揮民宿在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中的聯接作用,激活鄉村的空間價值。
委員們還認為,應統籌城鄉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堅持建設和管理并重,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模式不斷創新,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
本報記者 武建玲 趙文靜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