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月6日,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會山發生了美國政治史上罕見的一幕——由于對總統選舉結果不滿,大批抗議示威者舉行游行,并暴力沖擊國會大廈,當時正在認證總統大選結果的參眾兩院聯席會議被迫中斷。沖擊事件造成包括1名國會警察在內的5人死亡,約140名執法人員受傷。迄今,超過700人因沖擊國會事件被捕并受到指控。
2021年1月6日,大批抗議者匯集美國首都華盛頓,在經過數小時的示威游行后,人群向國會山進發。在國會大廈前,部分抗議者與警方發生暴力沖突,盡管警察使用胡椒噴霧、噴水槍等驅散人群,但警方防線仍被沖破。抗議者一度沖入國會會議現場,還闖入部分高官的辦公室,隨意翻閱桌上文件、拍照留念,甚至還取走了部分物品。
涉嫌煽動叛亂 特朗普遭國會彈劾
事件發生之后,美國眾議院通過對特朗普的彈劾條款,指控其“煽動叛亂”。不過,該彈劾案在參議院未獲通過,特朗普未被定罪。
國會警察局負責人辭職 部分警察受處分
美國聯邦調查局將該事件定義為一次“國內恐怖主義”活動。截至目前,超過700人因沖擊國會事件被捕并受到指控。其中,多數人面臨非法進入國會等較輕罪名指控,少數人則面臨持致命武器、襲擊他人等較重罪名指控。美國國會警察局的一些警察存在為抗議者放行,甚至和抗議者自拍等失職行為。迫于壓力,時任美國國會警察局負責人的森德引咎辭職;6名警察被停薪留職,還有20多名警察接受調查,此外,事件發生后,還有4名曾參與應對美國國會沖擊事件的警察自殺身亡。
沖擊國會事件體現美國政治制度的失敗
輿論認為,沖擊國會事件戳破了美式民主的“濾鏡”,將其丑陋的真實面目展示在全世界面前,更是暴露了美國政治體制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即美國社會嚴重兩極分化,社會不同陣營間的不信任激化,體現了美國政治制度的失敗。
美國《華盛頓郵報》刊載文章說,美國國會確認大選結果的聯席會議演變成一場分裂的政治鬧劇。暴力事件反映了美國社會嚴重的兩極分化,也反映了美國政治體制之痛日益增長。美國《紐約時報》承認,“這是對美國民主燈塔形象的一記重擊。”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