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開啟那個新征程,新思想指導那個新實踐……”薄霧繚繞,細雨裝點,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馬頭溪村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吊腳樓上,傳來八旬老人龔桂梅歡快的歌聲。這是黨的十九大閉幕后,老人自己創作的幾十首山歌中的一首。
龔桂梅是馬頭溪村油菜花藝術團團長,也是黨齡近60年的老黨員。踏著新時代的步伐,看著這片土地從當初的青山綠水,一步步變為今天脫貧致富的奇山異水,她感慨萬千。
張家界因旅游立市,在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一直有“一手抓旅游、一手抓扶貧”的工作傳統。核心景區的帶動力雖強,卻無法惠及所有貧困地區,為了突破這個瓶頸,永定區想了許多辦法、出了許多實招、創了許多成績。如今,古老的吊腳樓住上了外國“驢友”,唱山歌的老人身旁圍滿一臉新奇的游客,土家族特產銷往國內外——大山深處的人家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循著一路的生機與笑臉,“文化+旅游”這幅攻堅克難的優美畫卷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
游客,共享奇山異水的魅力
湖南省七成以上的優質旅游資源分布在武陵山、雪峰山、羅霄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全省49個重點貧困縣基本上都是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富集的地方。
張家界市永定區王家坪鎮地處桃花源、天門山、沅陵鳳凰山三大景區接合部。這里民俗文化獨特,地方特色鮮明,土家哭嫁歌、放排歌、打夯歌生生不息,草龍燈、存籠舞、揚叉舞薪火相傳,是歷史悠久的“九都文化之鄉”。
張家界永定區石堰村村民表演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花燈”,迎接遠方游客。
坐落于石堰坪村稻田水塘邊,樓屋客棧被一片蔥郁簇擁,靜待遠方來客。客棧主人全喜平今年53歲,2014年前,他的身份還是木材加工企業老板。“在外闖蕩多年,我很想回鄉做點什么。”乘著全域旅游的東風,全喜平毅然選擇了回鄉創業,成為石堰坪村首批開辦農家樂的人。從純住宿到集餐飲于一體,2016年客棧營業額突破30萬,初嘗甜頭的他幾次在村大會上呼吁更多人加入。
目前,王家坪鎮鄉村旅游帶動了建檔立卡貧困戶開辦農家樂39家,年純收入10萬元到60萬元不等,從事鄉村旅游相關行業的貧困戶多達337戶,占全鎮貧困戶總數1/4以上。產業帶農戶、公司+農戶、農莊+農戶等多種旅游扶貧模式開展得如火如荼,也將旅游資源地利變成了貧困戶脫貧發展的紅利。依托蓬勃發展的景區、客棧、特色餐飲、養殖基地等多種涉旅企業,當地人有了越來越多的脫貧致富選擇。
游客在張家界市武陵源區五號山谷游玩。
越來越多的游客,在傳揚張家界神奇秀美自然人文景致的同時,也叩開了大山深處人家的“致富門”。永定區扶貧辦副主任呂方規介紹,今年上半年,永定區全區接待國內外游客達1080.2萬人次,同比增長19%,旅游總收入107.76億元,同比增長20%。旅游扶貧已促進18個貧困村出列、3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至8.9%,扶貧效果顯著。
文化,凝聚脫貧攻堅的力量
11月29日,永定區尹家溪鎮馬兒山村迎來了一場精彩演出。“我們雖然窮,但人窮志不短,書雖然讀得不多,但我知道,要勤勤懇懇做事,老老實實做人,在扶貧干部的帶領下,早日摘掉貧困的帽子!”小品《裝窮》正在上演,這段臺詞一亮相,引來臺下觀眾拍手叫好。這是臺上90后演員陳艷梅最喜歡的一段,她說,即使已經演了50多場,每每說出這段話,還是感到充滿干勁和力量。
這個小品,是張家界陽戲藝術團根據十九大精神創作的,這場演出是永定區“戲曲進萬家”精準扶貧巡回演出之一。張家界陽戲藝術團團長歐輝平說:“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要靠人,而鼓勵人、引導人,正是我們文藝工作者的責任。我們要讓文化扶貧的力量,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發光發熱。”
王家坪鎮馬頭溪村里上百年的吊腳樓、一代又一代人傳承下來的好家風好家訓,已經成為招徠游客的“招牌”。在何中華老人家里,打開一個不起眼的舊木箱,內箱蓋上醒目地寫著“讀書要堅心、學習要勤奮,忠孝善為德、做人要誠信”幾行大字。這是1978年大兒子考上市重點高中時,老人給兒子置辦的隨行禮物,現在孩子早已進入省城工作,誠信二字卻一直謹記在心。
永定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蘇振介紹,今年以來,依托馬頭溪村良好的鄉風民風,區里將其作為廉潔文化進農村示范點,開展“懸掛一塊家訓牌,講好一個家風故事,創作一首好家風歌曲,演好一臺廉潔戲劇”的“四個一”活動,由點及面,全面推開全區廉潔文化創建活動。現在,家家戶戶門前懸掛著的320塊各類家訓匾額、950副楹聯,連同村里110余塊石碑古訓,成為馬頭溪村一大景觀。
張家界市抗金巖村梯田花海。
在這片土地的脫貧攻堅實踐中,豐厚的民俗文化發揮了顯著作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這讓永定區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長楊若飛深有感悟。他介紹說,一方面,永定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全面改善鄉村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條件,另一方面,對全區近300名農村文藝骨干進行分階段培訓,陽戲劇團在招收學員時對建檔立卡戶實行優先選拔,提高了一大批貧困群眾的文化技能。此外,持續開展文化“三送”工程,五年來,該局送戲下鄉1100多場,送電影下鄉19180多場,送書下鄉648000冊書籍,受到鄉民熱烈歡迎。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的傳承和創新中,脫貧攻堅實踐正在迸發出自力更生、砥礪奮進的內在活力和動力。
產業,串起散落四方的珍珠
12月1日傍晚,49歲的永定區官黎坪雙峽村村民劉家兵仔細換好土家族演出服,準備登臺。她參演的是每晚準時上演的大型山水實景劇《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這部劇以天門山獨特自然風光與地形地貌為依托,將本土文化精華桑植民歌與土家茅古斯融匯舞臺。自2009年首演以來,慕名而來的游客逐年增多,平均上座率達到60%以上。作為400多位演職人員中的一名群眾演員,劉家兵的戲份并不多,但這臺劇目、這份群演工作給她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
張家界永定區馬頭溪村風雨橋。
“從小土房到小洋房,門前有了路燈,自來水也通了,生活跟城里沒兩樣!”張家界天門狐仙文化旅游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清文介紹說,公司為《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覆蓋范圍內的雙峽村村民統一修建了精致的小洋房,還同步解決了雙峽村115戶居民多年來的用水難問題。永定區宣傳部長、區脫貧攻堅指揮部副指揮長王學軍補充說,隨著《天門狐仙》、土家風情園、繡云刺繡、軍聲畫院等一系列文化產業不斷壯大,其輻射周邊、反哺鄉民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強。
大山深處,每一個新的業態都帶來一種新的機遇。在石堰坪村的吊腳樓上,90后小伙全子恒沒有像村里其他年輕人一樣外出務工,而是選擇留在家里。一臺電腦、一個鼠標,開啟了他自己和全村人的“線上”致富路。在淘寶“石堰坪土特產”小店頁面上,他這樣介紹:“我沒有很強的PS技術,玩不了那么高大上,但是我能保證我們土特產的品質和質量。”
今年已經是他開店的第二年,店里賣的野生葛根粉、葛根片、魚腥草、自制香腸、臘肉和手工制品,原材料都從周邊鄉民家里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而來,經過加工后銷往全國各地。原生態帶來的好品質,為他帶來不少回頭客。他每兩天就要開車去鎮上發一次貨,目前年收入已經突破10萬元。“希望物流能再便利些,我就能更放開手腳大干一場了!”他笑著說出自己的心愿。
以全子恒為代表的農村電商,正在這片土地上如火如荼地壯大。為了加快電子商務發展,永定區共投入264.5萬元建設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特別鼓勵支持建檔立卡貧困群眾銷售農副土特產和手工藝品等產品。每一條精心規劃的旅游線路,每一個精心開辟的產業,每一種新興業態,都將原本散落在大山深處、田野四方的“珍珠”有機串聯,成為脫貧致富新的動能。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