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新能源即將成為A股市場的“新能源整車第一股”。9月25日,記者從北汽集團內部獲悉,北汽新能源將于9月27日在A股正式上市。在業內人士看來,成為上市公司,能夠為北汽新能源帶來更好的資本流動性,在品牌等多個維度擁有搶跑優勢,但上市后想繼續保持良性發展,仍面臨產品結構不佳和產業政策收緊的考驗。
籌備四年
9月25日,北汽新能源的員工朋友圈幾乎都在轉發一條“600733,通行”的視頻,而600733恰好就是北汽新能源借殼北京前鋒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前鋒股份”)的股票代碼。
針對上市進展,北汽新能源公關總監胡恩平在給北京商報記者的回復中確認了此消息,“上市已進入倒計時,具體時間請等待公司公告”。
早在2014年,北汽新能源就有了上市的計劃。當年,北汽新能源完成了從有限公司到股份制公司的轉變,新能源汽車業務被剝離出北汽股份;2016年,北汽新能源啟動混合所有制改革;2017年,北汽新能源完成B輪融資,為上市做足了準備。此后,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在不同場合強調“北汽新能源會單獨上市”。
按照證監會IPO審批規則和流程,想在A股上市,企業需符合一系列較高的業績條件,即企業必須連續三年都盈利且三年盈利綜合要大于3000萬元,同時,三年的現金流要大于5000萬元或連續三年的營收大于3億元。但北汽新能源在2015年虧損1.84億元,2016年才開始盈利。因此,想要通過IPO的方式登陸A股市場,北汽新能源在2016-2018年連續三年盈利的情況下,最快也需要等到2019年。
不過,北汽新能源顯然不希望等這么久。2017年12月,A股上市公司S*ST前鋒(600733)發布公告,北汽集團成為自己的控股股東。北汽集團籌劃由S*ST前鋒收購北京新能源相關資產以實現借殼上市。2018年5月,中國證監會批復同意收購事宜。8月23日,前鋒股份完成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發行股份登記。8月27日,前鋒股份正式更名為北汽藍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變更為S藍谷。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有了國家政策的力挺,北汽新能源應該能快速做大市值。在資本市場做大估值后,則更有利于北汽新能源的未來發展。畢竟,新能源汽車研發和生產需要大量的資金。
產品單一
數據顯示,2017年北汽新能源銷量達10.32萬輛,同比增長98%,成為國內首家年產銷超過10萬輛的純電動車企,北汽新能源已連續五年位居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名,但在今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的大環境下,北汽新能源也不得不面對主力車型銷量滑坡的窘境。
6月12日,國家調整了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純電動車續駛里程低于150公里的車型,補貼為零,較2017年老政策減少2萬元;續航里程在150公里至200公里(不含)的車型,補貼為1.5萬元,同比減少2.1萬元。
這一新政,無疑正顯著影響北汽新能源定位低端市場的主力車型EC系列汽車的市場競爭力。根據乘聯會數據,今年1-8月,北汽新能源累計銷售70118輛,同比增長67%。盡管保住了國內新能源車市場銷量冠軍的寶座,但僅完成15萬輛年銷目標的46.75%,銷量與預期差距較大。
多年以來,北汽新能源一直依靠低端車型的快速擴張來搶占市場。據了解,北汽新能源旗下目前主要有EC、EU、ES、EV、EX、EH等產品系列。2018年上半年,北汽新能源全系車型共銷售53598輛,其中,EC系列銷量為39906輛,占總銷量的3/4。
目前,過度依賴以EC系列為代表的低端車型,忽視中高級車型的發展已經成為北汽新能源的一個短板。雖然北汽新能源早在2016年11月就發布了定位中高端的全新品牌ARCFOX,但北汽新能源中高端車型的銷量尚不夠理想。
汽車分析師賈新光指出:“北汽新能源單款產品銷量占比八成,這樣的現象非常危險,原來華晨就是如此,一款SUV銷量占比80%,當市場一有變化,就來不及調整。”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在正式登陸A股市場之后,北汽新能源更容易獲得融資,可以有條件投入更多的資金推進研發,以提升旗下產品的硬實力。同時,也只有做到這樣,北汽新能源才能將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給自身帶來的負面影響降低到較小程度。
盈利新探索
面對銷量不振的狀況,北汽新能源也意識到自身在產品結構、研發技術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自身產品的競爭力,加快向高端方向轉型。
今年6月,北汽新能源與麥格納在江蘇南京簽訂合作協議條款清單,雙方宣布擬成立合資公司,建設對外開放共享的高端智能純電動汽車研發與制造中心。首批量產車型計劃于2020年投產,年產量可達18萬輛,計劃首先投產北汽新能源高端品牌ARCFOX的相關車型。
在“后補貼時代”,除了技術和產品層面的布局,北汽新能源在商業模式上也大力加碼。今年7月,北汽新能源在北京亦莊藍谷正式啟動面向私人市場的車電價值分離商業模式。這意味著,在“車電價值分離”模式下,消費者將不再需要100%支付電池價格,可以轉而通過電池租用方案、購買換電套餐等方式,實現車輛的低成本擁有和使用。
賈新光認為,采用車電價值分離模式,無疑將降低消費者的購車門檻,緩解消費者對新能源車價格高、充電難、效率低、衰減快、不安全等問題的疑慮,能夠在消費層面輕松化解純電動汽車用戶在購買、使用和退出等全生命周期中的一系列痛點。
“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在迎來新一輪的淘汰賽,競爭也呈現白熱化的發展態勢。”汽車行業分析師曹鶴指出,相較于部分“純資本運作”的新興企業來說,最早一批布局的北汽新能源基礎扎實、根基深厚,在這一輪的競爭中,“勝算”還是值得期待的。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