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排放丑聞之后,歐盟加強了對汽車制造商的監管力度,作為監管機構的歐盟委員會的權力隨之進一步加大。當地時間4月19日,歐洲議會在法國斯特拉斯堡通過了一項旨在防止大眾柴油排放丑聞重演的新法律,歐盟委員會獲得了對汽車制造商的處罰權,不達標車每輛最高可罰款3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3萬元),并可要求車企召回。這項立法使得歐盟委員會的職能更像美國的環保署。
歐盟權力大增
歐盟各國政府在去年12月與歐洲議會達成協議后,已經表示支持這項新法律,并將于5月22日正式批準該法案。新立法取代了2007年歐盟法律中規定的部分條款,意在實行更為集中的市場監管,新增內容包括:
·允許總部位于布魯塞爾的歐盟委員會針對已經獲得批準的新車進行測試。
·若有環境或安全方面的擔憂,允許單個歐盟國家召回在歐盟其他地方獲得批準的車輛。
·由負責新車授權的各國主管部門進行“同行評估”。
·迫使汽車制造商公開軟件協議(以正面對抗大眾等公司使用的欺詐技術)。
事實上,2015年9月大眾排放丑聞在美國曝光后不久,歐盟委員會就開始采取行動,并于2016年1月提出了新監管規則,不少內容已納入了最終版本的法律中。不過,還有一些提議未能得以實現。例如,歐盟委員會提議禁止汽車生產商直接為實驗室測試買單,轉而要求他們向資金池提供資金,而后由國家機構將這些資金用于支付測試費用。但這項條款草案也未能通過歐盟各國政府的審查。
填補監管漏洞
大眾“排放門”另外一個深遠的影響在于,它直接改變了歐盟新車的排放測試規則。歐盟去年開始將汽車的排放測試放在實際道路上進行,而不是只在實驗室。“這項改革確實填補了汽車測試系統的缺陷。”總部位于布魯塞爾的歐洲消費者組織在一份電子郵件聲明中表示,“歐盟的作用得到強化,也是對各國監管機構給予本國汽車制造商優惠待遇的一種威懾。”
美國披露的大眾集團的排放欺詐行為,不僅導致歐盟發生850萬輛汽車的大召回事件,也促使歐洲的政策制定者們努力修補監管漏洞。在歐洲,排放問題已經是政治上頗為棘手的問題,該地區大約一半的汽車是由柴油驅動的。與汽油車相比,柴油車排放的二氧化碳較少,但導致的城市污染更嚴重。另外,許多歐盟成員國都在努力實現清潔空氣,旨在減少人類疾病和過早死亡。
除了政策層面外,排放事件對于大眾集團本身的影響至今也未停止,相關品牌仍不斷因此事受到調查。
因涉嫌發布柴油車尾氣排放虛假廣告,保時捷遭到德國檢方調查。當地時間3月18日,德國斯圖加特檢方聲稱,正對大眾集團旗下保時捷汽車公司的三位現任和前任高管展開調查。“三位嫌疑人包括保時捷管理委員會成員、保時捷汽車高管以及前保時捷雇員。”斯圖加特檢方在一份聲明中說,約160名檢方工作人員搜查了保時捷位于巴伐利亞州和巴登-符騰堡州的10處場所。保時捷發言人證實了這一消息,但拒絕透露更多細節。
德國檢方同時擴大了對保時捷姊妹品牌奧迪的調查范圍。斯圖加特檢方和奧迪品牌發言人證實,檢方于4月18日搜查了奧迪在德國英戈爾施塔特和內卡蘇爾姆的兩家工廠。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